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唐代题画竹诗文化内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998 浏览:155015
论文导读:
【摘 要】《诗经》时期人们已对竹的外形有了审美意识,并赋予竹以人文精神,使竹与人的品德、仪容和气度发生了关联。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风气盛行,竹是人们喜爱有加的对象,更有视竹为君子的。唐代画家也始取竹为题材入画。唐代题画诗中竹的形象摇曳生姿,情高韵远,充满诗情画意。诗中之竹不仅具有形态美、神韵美,而且具有诗情美,形、神、情俱足,意蕴丰厚。
【关键词】唐代;题画竹诗;文化内涵

一、唐前竹的文化内涵

竹以其“茂梢劲节、吟风泻露、拂云筛月之态”[1](399)赢得了世人的喜爱,更以其“架雪凌霜,如有特操;虚心高节,如有美德”[1](7)之质被拿来比喻君子美德。早在《诗经·卫风·竹竿》中就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2](75)之句,用细细长长的青竹竿起兴,表明那时已对竹的外形有审美意识并用作垂钓之具。而《诗经·卫风·淇奥》中的“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2](66-67)诗句,则以绿竹起兴,赞美一卫国贤士,从而使竹与人的品德、仪容和气度发生了关联,赋予竹以人文精神。《诗经·小雅·斯干》中的“如竹苞矣”[2](205),用丛生绿竹来写周王宫室环境的美丽清幽,竹被作为宫室景点之物看待,表明当时人们对竹的美感意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风气盛行,崇尚人的仪态、举止、风神及人格美,常拿自然物来比照人物,竹是当时人们喜爱有加的对象,更有视竹为君子的,如《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3](408)可见当时名士已把竹视为生活必需品,一日不可“无此君”了。六朝咏竹诗约十多首[4](226),有些格调较高,富有寄托,如谢脁《秋竹曲》:
便娟绮窗北,结根未参差。从风既袅袅,映日颇离离。欲求枣下吹,别有江南枝。但能凌白雪,贞心荫曲池。[5](4-5)
诗中描绘出竹的“便娟”、“参差”、“袅袅”、“离离”的仪态美,又点出其“凌白雪”、“贞心”的耐寒傲雪、坚贞如一的品性美,形神兼备,富有寄托。另外如刘孝先《咏竹》的“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5](5),也点出了竹的高耸云霄、自持高节、宁守贞心的品德美,饶有寄托。由此可见,六朝士人已把竹的贞节比作君子的品德了。唐代的咏竹诗更是大放异彩,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有咏竹的佳作。画家也始取竹为题材入画,萧悦就是画竹的名家。五代时出现了墨竹,如陈师曾所说:“墨竹盖始于五代。南唐后主以金错书法写墨竹,自竿至叶皆以钩勒,谓之铁钩锁,此犹是双钩也。”[6](79)宋代画竹尤为兴盛,“不假丹青,贵乎有笔,故《宣和画谱》别列墨竹一门”[6](79)。竹成为文人画家抒情写意的工具,以表达高逸、脱俗、率真风雅的人格美,诚如《宣和画谱》卷二十所说:“盖竹昔人以谓不可一日无,而子猷见竹则造门,不问谁氏。袁粲遇竹辄留。七贤、六逸皆以竹隐。词人墨卿高世之士所眷意焉。”[1](397)竹以其耐寒之性、坚贞之质、虚心高节之德、临风筛月之态而被尊为“岁寒三友”之一和“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

二、唐代题画竹诗的文化内涵

唐代有题画竹诗5首。其中白居易的《画竹歌》是题画竹诗中最早的一首佳作: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野塘水边碕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萧郎萧郎老可惜,手战眼昏头雪色;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7](262-263)
诗中赞赏萧悦笔下画竹“茎瘦节节竦”、“枝活叶叶动”的形态之美,突出其耸然而立、临风而舞的高节和生气。接着用“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来赞美新竹皮上鲜态之美好貌和随风摇曳的娟美姿态、风烟之情。进而用“低耳静听疑有声”来摹出竹子临风有声、和谐悦耳的高情远韵。最后直接点明其“劲而健”、“疏且寒”的气韵、风神,并落笔到“幽姿远思”,抒写竹的幽雅姿态与高情远韵。画竹的形象生动逼真,摇曳生姿,情高韵远,充满诗情画意。很显然,诗借咏画竹来赞美萧悦的高情远致和画竹枝艺。
再看牟融的《山寺律僧画兰竹图》:
偶来绝顶兴无穷,独有山僧笔最工。绿径日长袁户在,紫荃秋晚谢庭空。离花影度湘江月,遗珮香生洛浦风。欲结岁寒盟不去,忘机相对画图中。[7](271)
诗中连用袁粲、谢安、湘妃、洛神的典故来烘托兰竹的高洁,结尾处点出兰竹的“岁寒”之性,并抒发愿与之结为岁寒之友而不离去,对之泯除机心,忘却世俗忧虑的情意。此诗未对兰竹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其神韵,借助典故来烘托其文化底蕴,突出其清雅高洁的品质。
再看方干的《方著作画竹》:
迭叶与高节,俱从毫末生。流传千古誉,研练十年情。向月本无影,临风疑有声。吾家钓台畔,似此两三茎。[7](362-363)
“迭叶与高节”描写了画竹竹叶重叠、竹节高耸的形态美。“向月本无影,临风疑有声”摹出了画竹月下无影、临风有声的神韵美,两句一写情态,一写声韵,声情并茂,余味不尽,此两句写画竹神韵的诗句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再看吴融的《壁画折竹杂言》:
枯缠藤,重欹雪;渭曲逢,湘唐代题画竹诗的文化内涵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江别。不是从来无本根,画工取势教摧折。[7](380)
诗中描绘出画竹本性贞坚、峭拔不屈的形象特征,更以画工刻意为之来衬托,又用湘妃泪洒斑竹的典故烘托其文化底蕴。形式活泼,音韵流转。
再看五代韦遵的《题施璘画竹图》:
枯箨危根缴石头,千竿交映近清流。堪珍仲宝穷幽笔,留得荆湘一片秋。[7](402)
诗中“枯箨危根缴石头”状出画竹笋皮剥落、老根薄石的形象美,“千竿交映近清流”传出大片竹林千竿交接映于清流的神韵美。尾句用“留得荆湘一片秋”抒写出画竹点染三湘高秋景色的论文导读:神韵美,而且具有诗情美,形、神、情俱足,意蕴丰厚。【参考文献】宣和画谱.岳仁译注.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诗经.葛培玲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陈华昌.唐代诗与画的相关性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

3.陈维东,邵玉铮.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竹

诗情美,余音袅袅,情思绵绵。诗中之竹不仅具有形态美、神韵美,而且具有诗情美,形、神、情俱足,意蕴丰厚。
【参考文献】
[1]宣和画谱[M].岳仁译注.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诗经[M].葛培玲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3]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陈华昌.唐代诗与画的相关性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5]陈维东,邵玉铮.中华梅兰竹菊诗词选·竹[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6]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徐书城点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孔寿山.唐朝题画诗注[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