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撤点并校”背景下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目前状况、理由与策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73 浏览:14523
论文导读:
【摘 要】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发展,学校教育所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学校教育在传播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以来,经过长达十年的对农村中小学调整规划,它对于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同时也为农村教育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在国家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需要重视“撤点并校”政策实施的后果对农村文化带来的影响,并基于农村文化建设对“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撤点并校;农村文化;农村基础教育
文章编号:1673-0380(2013)11-0221-02
在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调整的过程中,很多地区在实施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的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消了一些生源比较少,交通不便利的中小学,造成了很多农村地区已经没有了中小学,象征乡村教育文化的中小学废弃或作为他用。“撤点并校”所带来的一系列理由对正在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一、撤点并校背景下的农村教育目前状况

在“撤点并校”前我国农村小学分为两种:“教学点”(一至四年级)和“完小”(完全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所谓的“撤点并校”,就是把教学点撤了,将几个临近的教学点合并成一个中心小学[1]。目前, 2011年暑假我们科研小组“撤点并校”背景下的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目前状况、理由与策略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走访了陕西省合阳县的十多所农村小学进行实地调查,经过随机向教师、小学生、村民发放问卷和进行访谈的形式,我们了解到周边几个临近的村子小学几乎都被拆了,只有个别村子还保留着小学,但是学校内的布局和设施也是非常简陋,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留下来的很多都是一些老教师,学校内的在校学生非常稀少,据我们了解一方面是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农村人口减少,生源也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是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将子女带走或者选择了让子女在离家比较远的乡镇或者是县城的小学上学接受质量更好的教育。农村学生的减少,以及很多农村失去了学校,学校的农村文化建设功能也就渐渐消退了。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的质量落后,农村基础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封闭守旧,师资力量薄弱等理由,随着撤点并校的进行,人们似乎对村里的学校已不抱有多大的希望了,这就容易造成农村学校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依托农村学校教育的农村文化建设更是无稽之谈。
从学生方面来看,第一、撤点并校后,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方,当村里的学校被拆以后,学生就要集中到中心小学去上学,学生要付钱坐车,许多村通车不方便,学生只能选择住校,因而就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费用;一些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等开支;由于寄宿费用太高,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走读,但是路途较远,又要承担交通费用,这些开支对于不少贫困家庭来说是能难以承受的,因此许多学生会迫不得已得选择辍学,这就违背了“撤点并校”的初衷,不利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第二、农村大多数孩子出去上学,大部分孩子会选择住校或者是家长陪读,一年四季,孩子们只有寒暑假和正常的周末才能回家,而回到家中,家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除了学校以外学生学习的第二场所了,学生更愿意把家当做是暂时逃避学校紧张的学习环境的一个地方,更愿意在家好好休息,调整心态。第三、随着孩子们在外面上学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离开从小自己生活的农村时间也就越来越长,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思想意识自然而然地就会更多得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正处于心理发育以及习惯养成的中小学时期,孩子们回到农村会表现出来对农村环境感到陌生,缺乏认同感,渐渐地他们不愿融入其中甚至还会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由此可以看出曾经村里培养大学生的希望和浪潮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孩子们身上能寻找得到的文化传播的气息已经越来越少了。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很多家庭的孩子常年在外读书,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这就造成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心程度也逐渐下降,他们所得到的关于教育、文化等信息也随之减少,另一方面“撤点并校”后学生的教育费用骤增,使一些家庭难以支撑,父母迫于孩子上学的压力,很多都选择出去打工,常年不在家中;还有一些陪读的家长,也和孩子一样大部分时间离开农村;还有一种情况是农村移民潮背景下的“撤点并校”,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在“撤点并校”实施以前他们可能将孩子留在农村上学,随着“撤点并校”的实施,大量农村小学的撤并,以及孩子在城镇上学费用、安全以及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考虑到这些因素,他们更愿意将子女带在身边在就近打工的城镇入学,他们长时间不回家,家中就只留下来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更有一些家庭举家搬迁到打工地。“撤点并校”加速了农村人口外迁的步伐,农村人口的主力军,大量的年轻人以及中年人常年在外,对农村教育文化建设并不关心,这就使农村文化建设缺乏生机和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农村文化建设的口号喊得再响亮,真正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村民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的乡村里,学校就是一个村庄的中心。学校的老师是最被尊敬的,孩子到学校学习课本知识,上学放学,村庄里都会有他们背着书包嘻嘻打闹的身影,从学校里会传来他们朗朗的读书声,孩子是一个村中的中心人物,带给了村民欢乐和希望。撤了学校,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朝气也越来越少了,学校也废弃了,村民们也不会再在茶余饭后聚集在一起谈论有关孩子的、学校的、教育的话题,当一些代表着的文化等积极话题逐渐消失以后取而代之的会是另外一类话题,人与人之间金钱、物质上的攀比已经逐渐成为大家在一起潜意识共同的谈论话题。

二、关于撤点并校背景下,建设农村文化的几点深思和倡议

(一) 树立全民的文化意识和农村教育观

“恢复乡村文化起码的自信,重建乡村作为社会文化有机体的尊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重新发育乡村文化自身的增殖意识与能力”[2]在“撤点并校”对农村文化的造成冲击的背景下,我们论文导读:
首先要用树立起坚守乡土文化的信心与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外界的干扰时坚守文化的阵地发育文化建设自身的增殖意识与能力,其次树立全民农村教育观是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体现了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互动。通过农民文化上的认同来推动教育的发展,通过教育来带动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目标的每一项内容都与农村教育有关,但农村教育并非只是从事农村教育的部分人的事,只有全村全民文化意识的提高才能给农村教育发展带来持久强大的文化动力,也只有当农民的继承、发展农村文化的意识有所觉醒和提高才能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撤点并校”背景下的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目前状况、理由与策略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