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内地少数民族文化适应思政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10 浏览:15861
论文导读:
摘要: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适应理由。文化适应包含着重要的思想政治引导功能,需要持续的挖掘发挥。本文运用文化适应基本理论,结合心理学有关知识,深入研究了文化适应的心理成因,概括了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三个特点。化解文化适应的方式包括:解决交流障碍和认知障碍。
关键词: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 文化适应 交流障碍 认知障碍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一般都会遇到文化适应理由。文化适应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融合理由,更重要的是,它与民族国家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本文认为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以下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应对信息化背景下,全球对青年群体的思想争夺:从注重框架式的教育转向突出文化交流时的引导;从依靠主动灌输式的撒网转向创设重视个性特征的新抓手。

一、文化适应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文化适应分为五个阶段,即接触阶段、不统一阶段、否定阶段、自律阶段、独立阶段。文化适应在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受到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影响,例如2008年西藏3·14事件,2010年新疆7·5事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常会出现否定国家权威、挑战主流观念甚至严重的暴力冲突。国际社会各种形式的宗教原教旨主义不断向中国渗透。他们瞄准的群体就是在内地攻读学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结合大学生的易冲动特性,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挑战。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需要放置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考量。在内地汉族文化包围之中,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学者汪晖对西藏传统宗教遭遇分析具有相似性。“真正的困境是:西藏的宗教与世俗社会的关系理由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宗教自由或信仰自由理由,也不同于西方社会理论家所讨论的作为一个合理化领域的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理由。西藏宗教理由的核心是现代化与宗教社会的矛盾和对立,即宗教社会如何面对世俗化的理由……越是遭遇强烈的文化危机感,雪域高原和藏传佛教作为认同的基础就会不断得到强化,但越是强化这种认同,如何面对现代会与‘汉化’的这种重叠性就成为更大的困惑。” 内地少数民族学生就容易受到这种重叠性的严重困扰。一方面是多种条件不足带来的自卑。另一方面,内地完全的世俗社会又与内地少数民族学生的受种族传授的宗教信仰产生剧烈的冲击。

二、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存在的主要理由

(一)文化适应的不适普遍存在,理由趋向实际化

人类学家将文化适应定义为:“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般说来,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受到强势文化的影响可能性更多,并通过转变自己以求自保。对于内地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思政性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在汉族处于绝对主流的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是语言、信仰冲突、学习、就业。他们中的大部分都面对至少一项的文化适应困难。越来越多的内地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在纯精神的宗教信仰冲突和纯实际的个人利益需求中摇摆,呈现越来越实际化的趋向。

(二)整体适应能力差,文化冲突趋向严重化

根据调查显示,感觉心理压力较大(或很大)的少数大学生的比例为78.82%,明显高于汉族大学生的69.84%。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带来两种结果:得过且过和奋发图强。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选择在大学期间得过且过混文凭的人数要远远大于奋发图强的人数。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经过对比,可能会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化解世俗社会理由的良药。这也验证了学者已有的猜测:文化的危机感越强,抵触感也越强。

(三)受外部干扰增加,冲突趋向意识形态化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的外部干扰在不断增加。借助发达的信息产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汉族进行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对本民族的文化将更加关注。在这种情况,高校外的各种民族思想尤其是潜在的民族激进分子的偏激思想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破坏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

三、解决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方式

(一)建设文化交流平台,避开单项信息流动(解决交流障碍)

内地少数民族学生遇到的文化适应文化的一个主要限制就是交流平台的缺乏。大多数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教育特别重视。有的学校成立专门部门来进行协调管理,属于典型的单向流动。高校应在政策倾斜的前提下,建设更多的文化交流平台来推动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广大汉族学生的活动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包括民族专题知识交流会、各民族历史巡展等。

(二)创造社会实践机会,树立行动标杆(解决认知障碍)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常出现小团体、不愿意走进汉族学生世界的现象。之所出现这个情况,一方面是文化相近性的吸引,另一方面是高校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参加各类融入主流社会,了解国家政策的实践机会不足。文化适应的载体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少数民族学生前来内地求学,学校应创造条件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将能有效地解决在简单的生活适应过程中形成的认知障碍。
参考文献:
[1]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著,洪佩郁等译.交往行动理论——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44.
[2]黄彩文,于爱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J].楚雄师范学院院报,2009(7).
[3]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M].华夏出版社,1987.
[4]乐黛云.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和文化可能做出的贡献.文艺报[N],2001-8-28.
[5]叶浩生.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汪晖.东西之间的“西藏理由(外二篇)[M].北京:三联书店,2011.
作者简介:
商杰强,男,博士在读,讲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和精神、大学生心理教育、亚太国际政治。
商沛沛,女,商丘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2级本科生。
(责编 张敬亚)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mzwhlw/lw38387.html上一论文:浅论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流动的自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