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网络政治参与几点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47 浏览:20905
论文导读:
【摘 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起来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目前状况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参与程度高,参与能力低;参与目的性高,政治责任感低等方面。从总体上看还是比较积极的,比如增加了大学生表达意愿、献言建策的机会、扩大了网络监督和管理的权限、有效推动了党政有关部门决策的制定等,但也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现象。从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管、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和大学生公民责任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水平,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理由。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象;策略
所谓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基本认知国家政治、社会状况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的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意愿,并影响政府制定和执行决策过程的意识和行为。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其研究成果表现在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象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存在理由和策略的研究。梳理和总结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大学生社会参与的重要形式,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生活之中,并呈现出相应的特点,这对社会,对大学生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由此带来的理由和挑战,也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回应的。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目前状况和特点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目前状况

1.参与程度高,参与能力低。首先,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刚刚接触社会政治生活,对于在社会组织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有着较强的倾向性;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程的拓展,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也会更加强烈。因而,该群体在网络政治参与的程度上有着社会其他政治群体无法比拟的参与热情。但是,他们的参与程度与能力并不成比例,尤其表现在政治分析、政治表达两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大学生不能客观、科学地分析政治事件的真伪,更多地倾向理想化、程序化,参与政治时缺乏制约力。
2.参与目的性高,政治责任感低。当代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活动多以获得个人的政治利益为基点,具有功利化倾向。从社会公共利益角度出发的情况较少,网上政治参与缺乏社会责任感。加之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制度的不完善降低了社会与网络监察的门槛。
3.参与敏锐度高,参与行动性低。大学生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在关注时政热点、聚焦社会要闻的同时会增强网络政治参与的敏锐度,会提升政治嗅觉。但是,由于他们缺乏一种协调联动的体制,单一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并不能吸引所有的同学,大家在能力倾向、爱好关注等方面上还存在着不同的取向。
4.参与情感度高,理性化程度低。尽管大学生网络参与政治的表象一派繁荣,但是其中存在的不求实效、盲目跟风等缺乏理性的情况同样存在。理性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大学生的心智未完全成熟,他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知较为片面和肤浅,对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不能作出精确的解读,使得政治认知及评价出现偏差;二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行为普遍不对等,其意愿往往较强,但实际的行为投入却没有与意愿持平,甚至出现了与认知相反的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如下的四个特征。
1.表达权利的平等性。随着信息传播更为自由和信息获取渠道更为广泛,当代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我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开阔的视野使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更加自主,视野更加开阔,信息搜集能力更强,他们喜欢独立的观察、认识和深思理由,独立判断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评判事物的标准更多元,尊重利益多样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几点深思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反对不加深思地接受强加的说教,渴望话语权的平等。网络政治参与几乎是“零门槛”,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或者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凡是受过基本上网操作训练的正常思维的人均可参与。在网络平台上,不受身份、地位、学历、财富以及性别的限制,大学生均可以畅通无阻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
2.个性表达的直接性。互联网传递公共信息的速度之快,使传统的政治信息传播途径无法比拟。大学生网民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有关信息,了解公共事件的进展和其他大学生网民的看法,同时也可以个性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倡议,参与讨论和评价。他们善于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甄嬛体”、“元芳体”、“陈欧体”等专属于他们的语言层出不穷,他们善于通过动漫、微小说、微电影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日益成为重要的公共意见。
3.媒体应用的多样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始终充满了新媒体元素。不论是论坛,还是网络中的公告牌、电子邮箱都成为了大学生发表政治言论、表明自己政治观点的地方。随着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平台的迅速崛起、发展,使用这些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事实上,随着微博等各种信息技术支撑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的出现,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和策略正变得越来越多样,而且还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而不断更新。移动互联网将网络渗透到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时段,这给大学生展现个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在当今知识大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已经不像以前传统方式获取信息了,网络已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完全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如今的大学生一边在创造着信息,一边又展现着获取信息的独特优势。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政治参与是宪法及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如果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一个法治的国家,必须赢得公民的支持,而要获得公民的支持,公民能够合理表达政治夙愿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生作为公民中重要的群体,能否正常参与政治生活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现实的政治参与总会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有意或者无意的局限和门槛,而网络政治参与的论文导读:
出现,则是现实政治参与的延伸与补充,成为一种全新的参与路径。这种新的路径具有现实政治参与形式所不具的多种优点。

(一)拓展获取信息的范围

获取必要的信息是政治参与的前提基础,大学生网民获取信息的多少,取决于提供范围的大小。目前,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设有网站,公开了党务政务等有关信息。同时,许多部门以党务政务微博等渠道为平台,及时发布时事信息,使大学生网民的知情范围不断扩大。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有关政治信息最重要的来源,尤其是在重大网络性事件之后,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增加意见表达的机会

大学生网民表达意见或者倡议的机会的多少决定着网络政治参与的质量。各类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网民提供了诸多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形成了强有力的网络舆论空间。全国“”期间,大型网站设置了“我有理由问总理”、“提案议案大家谈”等征求意见的网络平台。网络是大学生表达自己的各种观点,反映群体利益诉求最便捷的平台。在“强国论坛”、“西祠胡同——强国之路”、“北大未名——时代论坛”等一些有名的政治性论坛里,大学生已成为最为活跃的参与者之一。

(三)扩大网络监督的权力

网络监督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杀手锏”,是大学生政治权利的重要体现。今年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对各类公共事件形成舆论督办态势,而且通过网络而落马的理由官员不断增加。比如,2010年的宜黄拆迁事件、2011年的广州潮州事件、2012年的广州乌坎事件的及时处理都源于网络监督;又如,2008年10月后江苏睢宁被问责的108名干部中,78人与网络问政有关。“尤其是十八大闭幕之后的二十天内,在全国范围已有雷政富在内的等十几名官员因网络而被纪委调查,其中、房产牵出的腐败案件尤其引人注目,俨然形成一股“网络风暴”。因此,大学生网络参与对扩大网络监督的权力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推动政府部门决策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无论是作为渠道还是载体,在影响政府决策上的重要性都在不断凸显。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网络舆论,可以成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决策部门了解社会政治心态的重要渠道,它有助于政府部门加快解决有关舆论焦点议题。在网络之下,政府部门了解大学生诉求的途径很少,大学生在网络上大量的政治表达,对于政府了解大学生诉求,推动大学生工作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现象及其理由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现象

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建全面、网络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网络信息传播目的的非法性等理由,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非规范性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大学生政治信息甄别能力弱,容易迷失方向;同时政治参与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政治逾轨,这些弱点容易造成大学生政治态度畸形和政治行为的失范,这不仅对网络政治秩序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目前,非理性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比较突出的理由之

一、它主要体现为对网络政治谣言的炮制、传播与转引。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非理性现象的理由

首先,网络信息的不健全性。积极参与网络活动只是大学生网民中的一部分,更多大学生网民是看客,是从众,少数人的炒作很容易形成“网络哄客”,事件的真相往往被极端的情绪所掩盖;其次,网络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网络自身的虚拟性与隐蔽性,网民既可以是自己,又可以是任意想象出来的其他角色,网络既能用来表达,也能用来发泄;最后,网络信息传播目的的非法性。故意炮制并散布网络谣言、混淆视听、颠倒是非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机制建设的潜在障碍。

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理由策略及倡议

一个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几点深思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全的、可持续的现代政治,必定需要一个上通下达、来往自如的信息通道。这种通道的建设因互联网的出现而加速了实现的进程。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搞好这一系统工程,需要社会运转机制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的密切配合。

(一)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管,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

开放的中国需要文明的、法治的和健康的网络世界。要求人人都能够正当的表达意愿,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为不管是网上还是网下,这都是构建公序良俗的基础。网络是公共空间,养成公序良俗,需要网民共同努力。要求网络参与者依自律来约束言行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很难规范。网络不仅需要“自我净化”,也需要他律机制,厘定行为边界,依法加以监管。管住不负责任的谣言,管住的泄露,防止和打击从到诈骗的数字化犯罪,是很有必要的。多一些独立深思、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轻信盲从,是网民的责任;而在提供良好服务中依法监管,则是政府的责任。因此,只有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管,才能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使我们的网络更文明、更健康、更安全。

(二)加强网络教育,培育大学生基于互联网的理性思维

要对大学生开展网络责任与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提高他们网络使用的理性程度,特别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和正确认识虚拟空间同现实生活的区别,防止网络沉迷。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发生较多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开展防范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对预防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宣传和引导,提醒大学生注意识别和防范。

(三)加强大学生公民责任教育,提升大学生多维度政治参与能力

大学生网民要提升作为现代公民应用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底线。权利与责任是对立统一的,要讲负责任的话,传递真实信息。面对网络谣言,要审慎自己的情绪化反应和批判性思维是否恰当,不能盲目跟风。大学生网民要提升对社会理由的认识水平和鉴别能力。大学生网民要提升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大多数大学生网民对公共事件关注度很高而且比较敏感,容易受多种情绪的感染而产生从众心理或极端表达。要善于总结,在参与中学会参与,在判断中学会判断。总之,大学生自身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提。(四)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引领大学生网络政论文导读:(15).基金项目: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西华教字30号-112。作者简介:陈雯(1986.11-),女,河南郑州人,西华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尹德志,男,西华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一页123
治参与提高水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学生中,网络意见领袖就是他们的榜样和偶像。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微博聚集了超过1500万的粉丝。著名演员姚晨的粉丝量更是达到4000万之多。统计发现,在姚晨的粉丝中,“80后”和“90后”占到粉丝总数的90.6%,其中“80后”达到40%,“90后”达到50.6%。随着网络发展的深入,网络意见领袖的言行将会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行为习惯等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几点深思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此,要充分利用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多宣传身边的榜样,让大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接受公民教育,推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宣飞霞,蔡鲁南.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和特点研究[J].青年探索,2013(5).
[2] 王辉.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目前状况分析及策略探讨[J].人民论坛,2012(20).
[3] 郗杰英,刘俊彦主编.共青团工作12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31
[4] “90后”:务实并快乐着[N].解放日报,2009-09-24 (13).
[5] 胡献忠,王新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空间与机制构建[J].青年探索,2013(3).
[6] 王鹏.“网络新一代”与青年公民教育[J].青年探索, 2013(3).
[7] 李斌.网络参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0-57.
[8] 周青,韩雯琛.移动互联时代共青团工作的策略与深思[J].中国青年研究,2013(1):34.
[9] 人民网,祝华新.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http://.cn/dfpd/shehui/ 2011-01/19/content_11884064_

4.htm.

[10] 林华山.论政治发展进程中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
[11] 徐徐,杜作锋.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J].青少年研究,2010(3):22-23.
[12] 求是理论网.立法加强网络信息保护 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EB/OL].http:///zywz/201212/t20121224_20168

5.htm.

[13]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课题组.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N].光明日报,2012-03-27(15).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西华教字[2014]30号-112。
作者简介:陈雯(1986.11- ),女,河南郑州人,西华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尹德志,男,西华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