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屠格涅夫社会政治散文诗略谈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764 浏览:156817
论文导读:
摘 要: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数量不多,社会政治散文诗在其中所占比重尤小,但它们是作家以往作品中所深思理由的继续与深化,是作家主要思想观点的集中表达和爱国忧民情怀的真诚流露。
关键词:屠格涅夫 社会 政治 散文诗
★基金项目:本成果获得2013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3WY12)
我国著名作家茅盾称俄罗斯19世纪著名作家伊凡·屠格涅夫和列夫·托尔斯泰“都有绝强的社会意识,都是研究人类生活的改良,都是广义的艺术家”。[1]美国批评家欧文毫不夸张地说:“屠格涅夫小说中的政治,宛如一个撩拨心灵的弦贯穿于他的作品。” [2] 这些评价是中肯的。屠格涅夫一贯反对农奴制,主张学习西欧文明,始终处在俄罗斯思想界的中心。从诗歌开始,他便对俄国生活做出种种暗示。在以后的随笔、戏剧和小说中,他仍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农奴制,不断引发人们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深思。散文诗集《老年》完成于1878-1882年间,一共八十三首,数量不大,社会散文诗所占比例尤小,但它们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作家以往所深思理由的继续与深化,也是其主要思想观点的集中表达和忧国忧民情怀的真诚流露。

一、忧虑祖国和同胞的命运,关注迫切的现实理由

俄罗斯祖国和人民让屠格涅夫爱恨交加。一方面,大好的山河、善良勤劳的人民,哪能不爱;另一方面,民众的愚昧、统治阶层的不作为或者胡作非为使得国穷民穷,远远落后于欧洲,又如何不恨。面对谜一般的国家和国人,他时常陷入认真严肃的深思之中,散文诗《斯芬克斯》就是他深思的结晶。在作家眼里,俄罗斯与俄罗斯的老百姓成了斯芬克斯之谜,令人无法理解,不可捉摸。这不仅使人想起了著名诗人丘特切夫的一首诗:凭理性无法理解俄罗斯,/通常的尺度无法把她度量,/俄罗斯具有特殊的性格,/对俄罗斯只能信仰。[3]一直以来,俄国走什么道路、谁之罪、怎么办等是俄国19贯穿始终的理由。
到底谁或者什么是俄罗斯之谜的俄狄浦斯呢?屠格涅夫认为光是戴上穆尔莫尔卡帽是不够的。穆尔莫尔卡帽是18世纪以前俄国男人戴的御寒的皮帽。戴穆尔莫尔卡帽是斯拉夫派的主张,他们认为爱国要从小事做起。屠格涅夫是著名的西欧派,他认为俄罗斯应该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借鉴西方的发展道路。斯拉夫派那种保守与狂热的爱国态度在屠格涅夫看来是可笑的,不可取的。可以说,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严肃深思,贯穿在屠格涅夫一生的生活和创作之中。
1877-1878年,俄国和土耳其之间爆发战争。只要兵戎相见,势必血流成河。散文诗《鸫鸟》中,屠格涅夫表达了自己对前线战士的担忧,对昏庸无能指挥官的谴责。天生一副慈爱心肠,一向反对流血斗争的他,痛心自己的同胞兄弟流血牺牲,表达了对这场战争的厌恶和不屑。“这里既没有人无辜屈死,也没有人因罪赴死:那是打谷机在敲打一束束谷穗,是瘪是饱——让时间来证明吧。” [4]在散文诗《“绞死他!”》中,作家对俄国军队中长官跋扈,对士兵的生命视如草芥的现象也做了形象描绘,其中的黑暗目前状况可见一斑。
屠格涅夫牢记伟大的批评家别林斯基所倡导的文学的“人民性”原则,对生活底层的人民非常关注。《乞丐》中,年迈的老者衣裳褴褛,潦倒不堪,伸出一只浮肿的、发红的脏手在喃喃地祈求施舍,即使这样,他完好地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在散文诗《白菜汤》里,住在一间简陋茅草屋里的老寡妇,黑魆魆的脸瘦得凹下去了,被贫穷的生活折磨得不像样子。作为果戈理的追随者,屠格涅夫在这些诗篇中提出了最尖锐的社会理由之一──贫穷理由,含蓄地表达了俄国社会需要改革的心声。
父与子两代人的矛盾是一个千古常新的话题。屠格涅夫在1862完成了《父与子》的创作,小说主要表现19世纪60年代俄国社会中“父”与“子”两代人在政治、哲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矛盾。在散文诗《诅咒》中,屠格涅夫再次展现父与子之间的冲突,与以前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似乎大相径庭。两个农民──父亲和儿子产生了激烈的纠纷,儿子侮辱父亲,父亲和儿子的母亲一起诅咒儿子。显而易见,屠格涅夫表现的依然是隔膜与仇恨的父子关系模式,只不过是放在家庭中,而非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而已。事实上,任何时候,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总是存在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开的,这既是家庭也是社会需要解决的理由之一。

二、真诚赞美革命者,剖析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反对农奴制是屠格涅夫思想体系中先进因素的核心。作家的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其社会生活和艺术创造的各个方面,尤其体现在对待革命者的态度上。屠格涅夫虽然反对暴力革命,不赞成革命者的激进立场,但他发自心底地赞赏他们为人民谋求解放的崇高目标。自始至终,他对革命主义者怀有尊重和敬意。在流传甚广的散文诗《门槛》中,作家刻画了一位为了革命事业愿意牺牲生命的俄罗斯女郎。
《门槛》通篇都是对话。在门内的声音和俄罗斯女郎之间的对话中,可以发现,迈进门槛,即投身革命,迎接自己的也许是一切不幸,还有死亡的命运。尽管这样,女郎还是做好了经受一切苦难和打击,甚至准备默默无闻地献出自己的生命的准备。更揪心的考验还在于,可能会对现在所信仰的东西不再信仰,无辜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可是,坚定的俄罗斯女郎平静而胸有成竹地回答:“就是这一点我也知道,我仍然希望跨进去。”[4]为了自己坚信的事业,女郎走进了那座模糊不清、透出森森寒意的高大屋宇之内。有人骂她是“傻瓜”,作家却在结尾处以“圣女”点题,表达自己对这位无名的俄罗斯女郎的景仰和崇敬之情。
19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俄国出现“民粹派运动”。民粹派认为农民是“本能的社会主义者”和“天生的革命者”,以为他们会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自己的革命主张。可叹的是,群众对自己的言行反应淡漠甚至采取敌视的态度。屠格涅夫在长篇小说《处女地》对民粹派与老百姓的关系做了不偏不倚的一针见血的描绘,表达自己同情他屠格涅夫的社会政治散文诗略谈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们,而并不赞成其行动的态度。
晚年,作家继续深思着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理由。散文诗《干粗活的人和白面书生》便是作家论文导读:
再度思考的结果。这篇散文诗采用的是干粗活的人﹙老百姓﹚与白面书生﹙革命者﹚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到,革命者和百姓之间显而易见的隔阂和疏远。劳苦大众对革命者之死如此麻木不仁,令人不寒而栗。在散文诗《敌与友》中,屠格涅夫继续描绘了越狱者(革命者)与最好的朋友(老百姓)之间令人痛心疾首的关系。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