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论先秦诸子哲学中艺术教育思想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881 浏览:83103
论文导读:
在时局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思潮集中爆发,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古代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和工艺生产技术思想,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哲学思想融汇一体的。诸子百家在探讨哲学的过程中,对物与欲、文与质、技与艺、用与美等艺术理论范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先秦诸子哲学的理性和早熟,加之我国农业文化的传承性和超稳定性,尽管诸子百家涉及艺术教育的都是些只言片语,但这些思想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当时的艺术实践并决定了之后艺术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在诸子百家之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道、法、墨四家。因此,本文在这里着重论述这四家代表人物的艺术教育思想。
儒家:文质兼备
儒家学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是对中国的政治、老百姓的日常行为,还是对文化艺术,都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因此儒家学说被公认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
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其中心思想实质上就是一个“仁”字,而这个字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实行“仁”,既需要行为规范的训练,也要使之化为内心情感的自觉要求,而艺术教育正是感化人心、使“仁”化为情感自觉要求的手段。将“仁”的理念结合艺术教育,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点,即在志于求道、据守德行、依托仁爱的基础上,再游赏于诸多技艺。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通过诵读诗歌来感发意志,讲求礼教以实现人的自立,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即“仁”的养成,最后使每个人都能够形成向善求仁的自觉。
又《孔子家语·观周》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与兴废之诫焉”。这种重视鉴戒、强调“助教化,成人伦”的艺术教育观,后续一直沿用,为历代所推崇,如魏晋时期的曹植曾强调指出“图画者,鉴戒也”。
孔子还提出了艺术创作的社会功用理由,即“文”与“质”的理由。孔子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文质兼备”,因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野”是“粗俗”的意思,“史”是“浮夸”的意思。这句2500前说出的简洁而实际的话语道破了工艺美术教育的核心所在——实用与装饰并重。过于强调器物的装饰性而忽略实用,就显得浮华、虚伪。相反,过于强调实用性而忽略装饰性,就会显得简陋。正是在这样一种均衡、客观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汉代的工匠们造出了长信宫灯这样优秀的工艺美术品。长信宫灯,如图1 1所示,不仅造型十分端庄优雅,而且在结构上也体现出了高度的合理性。进一步,孔子提出“文”与“质”的统一的基础是“礼”。他认为“博学于文”必须“约之以礼”。
另《论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绘事后素”的含义是说,画画的时候必须有一个洁白的底子,然后才可以在上面着色。这体现了孔子“学为仁在先,施行礼在后”的批判思想及色彩观念,在这里孔子对艺术教育强调的仍然是功用的标准。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孔子为何一直在强调“美”和“善”要高度统一。但同时他也对这两者也进行了区别。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是由于“《韶》德至矣;而《武》其体虽尽美,但文德犹少”。由此可见,在“善”与“美”之间,孔子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只有合乎“礼”之“善”的品质,才能使人之美成其为美之人,否则“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还说到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眼里,艺术教育可以推动理想人格的培养,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即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德育服务。因此孔子重视诗歌、音乐等艺术教育,看重的是艺术的学习能提升人对为人处事之道的领悟,以及艺术的这种教化作用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政治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并非单独看重艺术本身。
为了实现艺术的道德教育作用,防止不健康的艺术对心灵的侵蚀,孔子还根据“中和”的原则进行艺术批评。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在其有生之年,对《诗经》《乐经》中对不符合雅颂标准的诗歌和音乐精心修订,使之符合“中和”的原则。
儒家提出的另外一个有关艺术教育的重要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即实行国民美术教育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材施教”与“学、思、行”结合的教育策略。
道家:道法自然
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向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道家的老庄哲学观与审美观从另一个角度对艺术创作和教育提出了要求。道家的艺术观中,“画理”和哲理是合二而一的。道家学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地演进和发展的,是“无为自化”的,所以老子说“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后来成为了艺术家追求的最高艺术精神。
老子说,“有无相生”。中国书法讲求“计白当黑”。中国画也很重视空白,例如南宋宫廷画家马远就常常在画面上方留下一个空白的角落,如图2 1所示,因此被人们成为“马一角”。留白处可能是天空,是云雾,还有可能是水面,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这些都说明,道家所强调的“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艺术教育理念对中国书画创作有着直接而又极其深远的影响。
庄子曾提出“心斋”、“坐忘”等内心修养的途径,其要点是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感应外物,用“师法自然”的方式去认知和评价客观事物。这些思想硕果,无论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还是对文艺创作等其他领域的审美意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人张璪秉承道家思想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重意轻象”的艺术创作理念也正是后世文人书画教育的核心所在。另外,庄子还提出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艺术观,注重创作中的主观进入,推崇“解衣般礴”的创作观,即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应顺应自然,超功利地虚无地追求个性的无限自由。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mxlw/lw49107.html上一论文:浅议过程教育哲学视野下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