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米勒与周思聪艺术创作相通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833 浏览:108196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中西绘画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俗,因而在具体风格面貌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固有的差别。文章着力于对中西方绘画的杰出代表人物米勒和周思聪的艺术创作共性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指引和启迪现当代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实践。
【关键词】米勒 周思聪 现实主义 时代精神
米勒与周思聪是中西美术史上杰出的艺术家。由于他们的艺术创作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技法语言等方面存在着固有的米勒与周思聪艺术创作的相通性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差别。但在对二人艺术作品的情感意蕴和创作心路历程的比较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貌似不同的绘画其实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通过对二人艺术创作实践的共性分析,从中可窥见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对现当代从事美术创作的工作者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一、现实主义基调:时代精神的体现

翻开二人的生活历史,不难发现二人从小对绘画具有浓厚的兴趣,意志坚强,从不因为存活环境的困顿而放弃绘画创作。生活的坎坷造就了二人悲天悯人的情感特质,从而使他们在创作方向上都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人类的存活环境,坚持以真实生活和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宗旨。在创作理念上,不断地革新和发展,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重视创作的社会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个性特征。
米勒1814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从小就从事生产劳动,广大农民的生活给米勒以深刻的影响,所以农民、农村题材成为他的主要描写对象。19世纪的法国,伴随工业革命,欧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不再适应社会现实。于是,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逐步成为文学和绘画的主流形态。这时期的米勒厌恶浪漫主义的和夸张,排斥神话、宗教和寓言题材,反对美化和粉饰现实,力主如实客观地描绘自己所感到的现实生活,创作出像《簸谷者》《播种者》《晚钟》《持锄的男人》《洗衣妇》《拾穗者》《牧羊女》等真挚感人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对亲情的关爱、对生命的讴歌,以及对劳动的赞美无不体现着米勒对时代精神的呼唤和艺术精神的再现。
李可染曾说:“对于一个画家,最重要的是有个正确的道路,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就是正确的道路。”周思聪在导师李可染的悉心培育下,毅然选择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周思聪所处的年代正好是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型时期,其中经历了新中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这几个历史阶段。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周思聪的创作题材增加了无限的可能,其间紧跟时代的变革,数易画风,用画笔来表达自己深切的感悟,抒写对于人生的真实感受。其代表作品有《清洁工人的怀念》《长白青松》《人民和总理》《矿工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每件作品都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契合社会思潮,有感而发,关注民生,抒写出浓郁的人性关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动人心魄的感人魅力。

二、创作原则:画随心动,有感而发

绘画作品是艺术家内向情感的自然流露,画家总将爱憎寄托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中。米勒早年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艺术方向和品质。他一生致力于表现农民的生活与感情,作画不仅是造型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思想感情的传达,这是米勒艺术的精髓。所以,他的画思想集中、感情真挚、构图坚实、意境悠远,具有崇高感和象征作用。《拾穗者》是米勒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没有什么复杂的故事情节,只是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三位农妇弯着腰捡拾麦穗的劳动场景。米勒以深厚的生活基础、饱含同情的基调,用坚实而凝练的笔触描绘出农妇朴实、勤劳、诚挚的品格,使作品呈现出动人心魄的魅力,成为法国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
周思聪生性温和敦厚,喜欢平淡真实的生活,天性中具有一种悲剧意识,故她的作品总能从平凡的人物中开掘更深沉的精神内涵。她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使观者引起强烈的共鸣。无论是《喂食》中天真浪漫的孩童,还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的负薪女,观后无不为之动容,为画者所传达的那种纯朴而原始的人性之美而感叹。众所周知,周思聪是一位具有天赋且以勤奋著称的画家,每张作品都感情真挚而生动,那是因为她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深深地扎根在百姓之中,体会他们的疾苦。《人民和总理》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作虽然探讨的是领袖与劳动者关系的主题创作,但这幅作品依然体现着她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三、人格品性:意志坚强,勇于革新

人格的立足与定力是决定作品高度的关键,米勒与周思聪二人生活与经历都非常坎坷,一生忠于绘画,勤劳善良、勇于探索,他们用人格精神坚守了生命的进取和对艺术的探索。米勒早期的绘画创作曾经为了生活上的宽裕而不得不画一些裸妇,但当他发现那些题材没有真切的感受,是纯粹的技法重复时,毅然中断这一题材的绘画,重新返回农村,遵循自己的真实感受,创作出一幅幅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力作。米勒不因别人的认同与否而转变自己的创作思想,使其作品具有伟大的革新精神,正是这种革新精神使他的艺术成为永恒,使米勒这一名字在艺术史上留名。较之米勒,周思聪的革新精神更为突出。周思聪生前所处的年代,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社会意识形态急剧变化的年代,中国画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就随着社会的变革而转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周思聪紧随时代环境的变迁,在主题和风格上数次转变,并且在每个阶段都能创作出有影响力的力作,这表明她对绘画的坚强毅力和紧贴时代、勇于探索的高尚品质。
进入21世纪,社会多元化发展,中西绘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继续交流与碰撞,对世界两大画种中杰出艺术家的个案分析与比较,从中印证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对于当下多元并举的中国画格局以及从事美术创作的工作者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作用。研究米勒与周思聪,探讨他们真挚感人的绘画历程、高尚纯朴的人格品质以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必定会启迪和指导着我们这一代学子奋发进取、探索不息。
参考文献:
[1]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罗兰.大地的画家米勒[M论文导读:].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刘曦林,卢沉.周思聪纪念文集.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6.叶云龙.试析米勒及其绘画的品格.美术大观,2007(5).作者单位:济宁学院美术系(责任编辑:张斐然)上一页12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刘曦林,卢沉.周思聪纪念文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6.
[4]叶云龙.试析米勒及其绘画的品格[J].美术大观,2007(5).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美术系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