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论湘西苗族鼓舞艺术特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645 浏览:94214
论文导读:族中鼓舞的节奏各地不同。如花垣、保靖、吉首等县市和古丈的一部分地区,鼓点和鼓边打法独具特色,伴奏常在双边,以双手一快一慢调节节奏。即左手打两拍,右手打一拍,打到高涨时,敲边鼓随之加快。在花垣县境内还有一种鼓点,节奏极为复杂,敲边左手节奏为2/4拍,右手则打3/4拍,即左右手同时打第一拍,右手第二拍,左手停,右手打第三拍
摘 要: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传播民族文化,娱乐身心,并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旨在将湘西苗族鼓舞特有的艺术魅力全方位地展示出来。
关键词: 湘西 苗族鼓舞 艺术特色
湘西苗族鼓舞被国内外国学者誉为古老的舞蹈历史渊源,它也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瑰宝,对其表演形式和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了解其对于人类存活和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有利于人们熟悉和掌握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科学全面地传承、发扬湘西苗族鼓舞的精神。我认为从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上看,它不但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而且具有鲜明的传统艺术特征。它已成为湘西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是湘西苗族地区的一朵奇葩。

一、湘西苗族鼓舞概述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古族名)部落。苗族在历史上,苦于种族、政治、经济之压迫,其社会发展经历了几起几落,在特定的背景下模塑出了一套足以资人生乐趣、提高思想、活跃精神、推动健康,而有裨益于人身心健康的娱乐方式,苗族鼓舞就是其中之一。
湘西苗鼓历史在汉文史籍中是有些零星记载的,凌纯声、芮逸夫合著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书中印有南阳石刻鼓舞图两幅。这些石刻鼓舞图与今日苗族鼓舞十分相似,鼓的放法和苗族花鼓完全一样,这虽不能完全说明汉代石刻中刻画的就是苗鼓,但能看出它们之间应该是有一定的联系的。由此可见湘西苗族鼓舞在汉代就已盛行。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久远,在与外来势力的争斗和反抗封建朝廷的过程中,苗鼓号角起到了号召与激励民众的作用,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苗鼓更是成了湘西苗族的圣物。湘西苗族人民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滞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为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创造出“苗族鼓舞”艺术。

二、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

(一)舞蹈的表演特色

1.表演形式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湘西苗族鼓舞有别于其他鼓舞的表演形式,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敲鼓边和敲鼓面相结合,而其他民族鼓舞都未有此表现形式。比如西北的腰鼓尽管击鼓方式多样,但节奏和音色较为单调,它以奔放、狂野的风格见长;中原的威风锣鼓仅以节奏和气势见长,表演单一,只停留在表现粗犷气氛的层面上;朝鲜族的长鼓舞则以舞蹈见长,表演细腻、轻柔,像这些腰鼓和长鼓,还有维吾尔族的手鼓等,其特点是鼓随人动,活动范围大,表演性强。湘西苗族鼓舞,鼓是横放在鼓架上静止不动的,由一人或两人敲打鼓的边缘,即敲打边鼓,另外一人或两人伴随边鼓节奏敲打鼓面。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是区别于其他鼓舞最主要的特征。由于湘西苗族鼓舞丰富的节奏和音色变化,特别是多姿多彩的舞蹈叙事表演,不但没有受到空间的限制,而且达到了一种人与鼓的和谐、静与动的协调的高度美学境界。

2.表演技巧

湘西苗鼓的舞蹈表演技巧十分成熟,拥有非常完整的技巧动作与组合体系,像专业舞蹈那样讲究基本步法、腿功、手法和身体的协调和翻滚,并且注意与打鼓相结合,与面部表情相融通。许多鼓手往往在一些特殊的表演技巧上有所突破,从而使苗鼓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其基本步法有:八字步、绞麻花、碎碎步、移步、梭步和磋步等,在表演过程中,舞蹈的根据表现的内容产生了更丰富的步法,如:靠步、猴靠步、猴步、踏步、斜丁步、盖步、大跳、小跳等。手的技巧在舞蹈的表演中是最丰富、最复杂的,在变换鼓点技法的同时,还要运用各种基本手法(如:圆手、提襟、大摆、小摆、背手、勾手,还有许多拳术中的技巧等)配以各种形体动作表达舞蹈内容。湘西解放以后,由于专业舞蹈的影响,苗鼓中掺入了许多现代舞蹈技巧,例如吉首地区的苗鼓,在更加注重表演的形体美化,以及融入现代生活节奏和内容的同时,就运用了象串翻身、下扳腰、点步转、下叉等现代舞蹈技巧,使湘西苗鼓的舞蹈表演技巧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3.表演个性

(1)湘西苗鼓的舞蹈表演特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从整个湘西来看,苗族分为白苗、黑苗、花苗三种,他们处于一种散居状态,由于山高路遥,相互之间交流不便,尽管有着相同的历史和传统,但在许多方面只有根据各自区域的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自我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征。苗鼓也不例外,在打法和舞蹈表演上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差异。例如:腊尔山苗区(花苗)的鼓舞,鼓点节奏规范,舞蹈动作刚中有柔,韵律性很强;花垣苗区(黑苗)在苗鼓表演中,鼓点变化较多、急促有力,舞蹈表演动作粗犷奔放,带有较强的武术性;古丈苗区(许多是白苗)的苗鼓一般鼓面朝上,称为“团圆鼓”,气氛热烈。在湘西苗族中鼓舞的节奏各地不同。如花垣、保靖、吉首等县市和古丈的一部分地区,鼓点和鼓边打法独具特色,伴奏常在双边,以双手一快一慢调节节奏。即左手打两拍,右手打一拍,打到高涨时,敲边鼓随之加快。在花垣县境内还有一种鼓点,节奏极为复杂,敲边左手节奏为2/4拍,右手则打3/4拍,即左右手同时打第一拍,右手第二拍,左手停,右手打第三拍与左手打第二拍同时进行。这种千变万化的节奏主要用于鼓舞表演中的拳术动作。因动作复杂,会打这种鼓舞的人不多。

(二)舞蹈的叙事特色

苗鼓舞蹈表演所具有的叙事功能是有别于其他民族鼓舞的主要特征,其他民族的鼓舞在表演中多以抒情为主,而湘西苗族鼓舞不仅具有抒情性,而且叙事性非常强。湘西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他们是通过艺术的形式记录历史和承传文明的,这是湘西苗族的文化特征,一般认为苗歌是记录历史和承传文明的唯一载体。苗族鼓舞,除了宣泄情感,具有审美情趣外,还有记录历史和承传文明的功效,比如湘西苗鼓中的《猴儿鼓》,体现了一种对人类祖先猿的历史追忆;苗族鼓舞中表现的刀耕火种,记录了苗族作为一个农耕文化民族的历史;苗族鼓舞中所展示的武术动作,体现论文导读:音乐与舞蹈、叙事完美结合,展现了苗族丰厚的艺术底蕴,不仅内容丰富,技艺高超,而且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表达了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参考文献:熊晓辉.湘西苗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本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4).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北京:文化艺
了苗族尚武、强悍的精神和斗争历史……苗族鼓舞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逻辑性的舞蹈动作,生动地再现了苗族的历史、劳动、生活等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逻辑叙事的鼓乐文化。 苗族妇女具有逻辑性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生活的叙述,表现了苗族妇女热爱生活、心灵手巧、朴实勤劳的精神面貌。湘西苗鼓就是将事物的发生、发展、结局完整地融入鼓乐曲的体裁结构之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的艺术语言,它丰富而又通俗,形象而又具有一定逻辑性,既说明了湘西苗鼓具有叙事的传统,又体现了叙事性在湘西苗鼓中的作用和价值。
三、结语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民间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经历了千年风雨而不衰,它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还具有鲜明的传统艺术特性,特别是它的节奏音乐与舞蹈、叙事完美结合,展现了苗族丰厚的艺术底蕴,不仅内容丰富,技艺高超,而且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表达了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熊晓辉.湘西苗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本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4).
[2]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杨昌国.苗族舞蹈与巫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4]熊晓辉.苗族鼓舞及文化特征[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7.
[5]唐志明.浅论湘西苗鼓的文化特征及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