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真谛发现与艺术表达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45 浏览:18499
论文导读:
“奇石是一门发现的艺术”这句话,已在赏石界风靡了几十年,近两年,海派赏玩奇石小品组合及对组合后的主题发现,在赏石界又掀起了一个新的小,尤其是作者对其创作主题所给予的全力表达 ——包括为突出其核心内容而配置的精致配件及为强化主题的布局置景等,这些艺术表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呈现的主题给人一目了然之效。说句实话,作者煞费苦心的艺术表达确实起到了“先入为主”的效果,并直接将观赏者引导到作者自己所发现(或创作)的主题中。在这方面,不乏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前些年的“纪晓岚”、“竹林七贤”及今年的“读西厢”、“三个和尚”等。在这些作品中,作者都在用非常到位的艺术表达手段,成功地引导观赏者步入并认同自己所确立的主题,这些精彩的艺术表达,其效果有些甚至可以让仁者见智、智者见仁。
在湖南衡阳举办的首届“大成杯”国际寿石展中,笔者看到一件获奖作品——呈桃形的黄蜡石。按一般观赏者的眼光,均会对其“桃”形的具象给予认可,而且大多会为其配上一个刻出枝叶的雕花底座来表达、强化“桃”的主题,但这件桃形黄蜡石的作者却为该石配了一个水浪形底座,对该石的命名为“刹那”,并为该石撰写了一副对联:混沌初开原是浪,乾坤未定已凝波。显然,作者并未以“桃”来确定此石的主题,那么,作者从这件蜡石中发现了什么呢?
对联的含意并不难懂,《艺文类聚》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依照古人的理解,阴阳两类元素,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东西。天地初分时,属于“阳”的这类元素,是清而轻的,就上升为天空;属于“阴”的这类元素,是浊而重的,就下降成为大地。而这件黄蜡石,在混沌初开时,依照自然科学的观点,应该还是火山熔岩类的液状体,而一旦从地壳深处喷涌出地面,在乾坤未定之际,便已凝结成波浪状的固化物了。这副短短的七言联,将民间传说的神话性与熔岩蜡石形成的科学性生动结合,而“刹那”的命名,富含哲理,细细品读之后,更感其言简意赅,作者的奇巧构思及对此石内涵的发现及深邃解读,更令人拍案。
“刹那”,是梵语“KSANA”的音译,在佛教中指极短的一瞬间。“刹那”究竟有多短?佛教中称一弹指便为六十刹那,而在一念之中就有九十刹那,一刹那间又含有九百生灭,故“刹那”是算数,是言喻所不能表达的短暂。该作者用“刹那”作此石的命名,所发现的寓意自在不言之中,在混沌初开、乾坤未定的洪荒时期,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变迁,相对于浩瀚广袤的宇宙而言,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而火山喷涌的熔岩凝固成一件蜡石,更是极为短暂的“刹那”。
“刹那”在一般观赏者眼中,发现的是一件似桃的黄蜡石,但作者从它的具象中跳出来,发现并感悟到的却是它的前世——熔岩;今世——蜡石;来世——尘埃。演变的过程是漫长的(相对于人生),但又是短暂的(相对于宇宙)。我们在漫长中明白了它的短暂,又在短暂中感悟到它的漫长,这就是“刹那”的真谛所在,也是作者对此石真谛的“发现”所在。
佛教推崇前世、今世、来世,万物是于生死中不断轮回的,世俗中的“一念”,于佛教中就含有八万一千个生灭,如何避开这“一念之差”,则是一门大学问。因此,从这个作用上看,“刹那”一石的作者,发现的是该石的“禅意”,他对该石的命名及撰联,均是在对该石“禅意”的一种艺术表达。
“刹那”的玄妙,如同“禅”一样,往往就在于其平凡中蕴含着高深,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在《中华奇石》杂志2011年6月刊上,有一篇很经典的文章——《禅与禅石》,作者王伯平先生在文章中说:“禅是非常抽象的,不能实体化。神秀输给慧能就是把禅实体化了,在他的观念中,身体、菩提树、明镜台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说明他还没有悟空。”而这件“刹那”,我认为亦可借鉴王伯平先生对禅的解读。我们眼中看到的虽然是一件实实在在的蜡石,但我们心中发现和感真谛的发现与艺术的表达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悟到的应该是它相对于宇宙的短暂和相对于人生的永恒。
“悟性是封闭在内心深处的一种精致而又模糊的阴性思维,不能用外显的方式传授给他人,除非敏悟力极高者才会感通。悟之妙在于冥合,是摒弃感官认识和理性分析的一种大慧觉。”(《禅与禅石》·王伯平)这就是“奇石是一门发现的艺术”真谛之所在。
凝固的“刹那”是短暂的,但却又是永恒的,尤其是对于更为短暂的人生而言,当我们在发现、品味了它的短暂之后,应当感悟到,永恒——才是“刹那”的根本。
真谛的发现应当是作者对艺术品本质的一种认定,而表达,则是强化其真谛的一种多方位艺术手段,举个例子:当你置身于芭堤雅华灯初上的街头,到处可见的是丰乳肥臀、波涛汹涌,恍惚中的你,一定要透过这些眼花缭乱的“表达”,来发现、分辨出谁是,谁是……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mslw/lw29715.html上一论文:简论品味文本艺术魅力,借鉴名家用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