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695 浏览:106888
论文导读:
摘要:如何让游戏自然和谐的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教育游戏发展所面对的大理由。本文中对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的特点做了分析,对两者之间的结合做了论证,并对教育游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做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 教育游戏 数学教学 的运用
教育游戏已经得到众多的关注,如何才能更好地将教育游戏融合到教学中,特别是将教育游戏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理由。要将教育游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育游戏的某些优点能够有助于开展教学,教育游戏与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存在一致性,本文主要探讨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一、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的作用

(一)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育游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挑战性、奇幻性,故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动机。教育游戏具有的竞争性及激励机制,学生可以与自己进行比赛,也可以与其他游戏者进行比赛,通过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的困难,完成游戏任务。因此,教育游戏包含了竞争与合作的多维学习关系,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的水平。比如在小学数学整数加法运算教学中选用《攻城魔法阵》这款数学小游戏,它就将加法运算融入刺激有趣攻城故事中。游戏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红军与匈奴绿军发生战争,要互相攻下对方的城池,在通往对方城池的路上,仙人布下了魔法阵,只有运用聪明战略与计算能力先于敌人大破魔法阵,才能在游戏中获胜。学生在游戏中对古代战争故事充满兴趣与好奇,为了能在攻城中获胜,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到掌握知识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意识到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产生获得知识的心理需要,对游戏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转移到知识学习上。

(二)能够适应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游戏通常将教学任务从低到高设置不同的等级,适合从低到高不同的学习水平,以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比如教学游戏《探索星空》,要求学生计算观测到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游戏分成了两个等级,第一等级游戏提供了所要计算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学者不会感到特别困难,容易进入游戏状态。当学生熟悉公式后便可进入第二等级,此时游戏不再提示面积公式,游戏难度相对增加。游戏的第一等级适合于初学者,由于他们还没有记住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第二等级太难使他们无从下手。游戏的第二等级是适合能够记住计算公式的
学生,因为第一等级对他们来说没有挑战性,相应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三)能使学生得到情感交流

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单纯的认知学习,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作用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作用,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作用学习。要倡导有作用的学习,即不仅是增长知识的学习,还是投入了情感的学习。教育游戏中的故事情节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抽象化,或是表达反映人们的理想、向往憧憬的情境。故事中描述的对象往往是有生命的,是个人的影子,或是拟人化的。人性的发展,使故事中的人物与游戏者之间,发生情感上的交流。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历险、成败,所有经历的一切都转化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历险、成败。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故事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达到情感交流的作用。此外,利用游戏中的悬念、不可预见性等也将引发游戏者的焦虑、期待等心理,产生情感的投入与交流。

二、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理由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学习作为一种具体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过程,它一方面具有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又必定还有一些反映其个性的特点。依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数学学习活动具备以下特点。

1.需要感性材料支持

学习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各门学科知识学习中的一条普遍规律,但是,由于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特点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数学学习比其他学科学习更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充分运用感性材料的直观形象性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是小学数学学习特别明显的特点。这一特点实际上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矛盾在学习中的客观反映,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概括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要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活动去从感性上认识教材内容,建立数学知识表象,才能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否则,新的数学知识内容就难以与学生头脑里已有的数学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同时也不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持久变化。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学习中,如果没有对这些形状的物体表面的深入观察并在头脑里建立起相应的表象,学生是难以实现对这些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的。

2.需要教师悉心指导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就其实质来讲更主要是一种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在学习中学生要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策略,以及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去实现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小学生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数学学习中常常出现思维过程不流畅甚至中断现象,这在客观上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引导,以保证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活动中得以顺利进行。低年级学生由于大脑兴奋与抑制还不平衡,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活动自觉性、目的性差,自我制约力弱,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容易疲劳。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有所发展,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有极高的威信,教师的评价就是他们是非判断的标准。他们愿意受到表扬,害怕受到批评。因此,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管理下,一般都具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在行为训练上也能听从。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msjxlw/lw24634.html上一论文:对于初中数学中怎样激励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