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主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20 浏览:18050
论文导读: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在“情境”两字上激发学生求知。

在“情境”字上激发学生求知,就是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理由情境,以境导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理由。以理由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理由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情境,形成理由,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我问: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同学们纷纷回答:这是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我又问: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同学们纷纷回答又踊跃回答:应该围成一个圆。我再问:为什么应该围成一个圆?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老师创设的情境,很快导入新课,理由情境的吸引力,使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又如,我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采用讲《老虎分西瓜》故事激发学生提理由:老虎说:“我分给小兔1/3个西瓜,分给小猴2/6个西瓜……”老虎的话还未说完,小兔就大叫起来:“虎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老虎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小兔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理由就多了。

二、在“动手”两字上激发学生思维想象

在“动手”两字上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发展思维想象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是广大数学教师公认的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之一。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作用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学习优秀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我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我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我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策略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
又如:我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我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倡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是一门新设学科,同学们倍感新奇,课堂形式也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理由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倡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理由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理由,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三、在“潜能”两字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在“潜能”两字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就是通过课堂智力设计,开发学生数学潜能。数学作为“锻炼人的思维的体操”,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何严谨的思维能力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意识到数学潜能开发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智力设计”,使学生觉得学习“乐在其中”。即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例如:我在教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余数除法时,我设计一个“兔爸爸分萝卜的故事”:一天30只小兔饿了,兔爸爸和兔妈妈一同到市场买了100个萝卜,兔妈妈还要买别的东西,就让兔爸爸先回家把萝卜分给小兔。回到家后,兔爸爸说:“你们总共30人,每人3个,剩一个归我”。兔爸爸还写了一个算式。兔妈妈回来一听,就说:“兔爸爸好糊涂,太笨了!”一下把小兔弄的不知所措。故事讲到这里,可问:“兔爸爸糊涂在哪里?”这个故事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新课中,唤起全体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如:我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时,给学生提供切入深思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每箱12个,共收入84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用两种策略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理由后,我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策略,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论文导读:指什么,该怎样来求,联系学生的实际,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跑一跑,看一看,测量一下,体验周长和面积具体指的是哪些。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解决理由的一种快乐享受。又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后,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院子五户人家每月的电费收缴情况的理由:怎样收?按怎样的比例收?该怎样列
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

四、在“运用”字上激发学生解决理由

在“运用”字上激发学生解决理由,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理由。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理由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推动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完“圆的周长和面积”后,让学生到操场测一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和面积,体会一下跑道的周长和运动场的面积的面积分别是指什么,该怎样来求,联系学生的实际,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跑一跑,看一看,测量一下,体验周长和面积具体指的是哪些。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解决理由的一种快乐享受。
又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后,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院子五户人家每月的电费收缴情况的理由:怎样收?按怎样的比例收?该怎样列式算,这样学生可以得出可以得出自家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电怎样来节约,对学生进行节约的教育。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电情况的决策。这样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