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中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460 浏览:70606
论文导读:
〔摘 要〕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作为近年来图书馆探索的一个新型的物理空间和服务模式,正在成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之一。为探索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策略从中国与日本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在建设初衷、命名特征、服务模式、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尤其通过对上海高校图书馆进行深入访问,得出中国高校应在资源分配、空间布局、服务对象以及人员配备等方面有所加强的倡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IC;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空间;中国;日本
DOI:10.3969/j.issn.1008-082

1.2013.1020

〔〕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1-0086-05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自从2005年被吴建中教授首次将其概念引入中国后,作为近年来图书馆探索的一个新型的物理空间和服务模式,正在成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几年这个概念不仅在国内高校图书馆被广泛使用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付诸实践。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开放,这是国内第一所将信息共享空间理念付诸实践的学校。目前我国已有数十家图书馆对构建信息共享空间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功,还有多家图书馆已经有了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想。可以说,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已经成为大学图书馆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日本在高校图书馆建设IC空间要远远早于中国,在90年代初北美刚刚兴起之时日本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目前已有近80家高校图书馆设置有信息共享空间,相对于中国高校图书馆来说发展相对成熟,因此中日高校图书馆的共享空间的比较研究对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1 研究背景
2010年7~8月,来自日本筑波大学的Saori Donkai等人在日本国内做了有关日本高校图书馆的调查研究,这个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755家日本高校图书馆进行研究,共收到524家高校的有效问卷。
2011年10月-2012年1月,笔者与来自京都大学的川崎良孝、筑波大学的Saori Donkai等人合作完成了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学习支持服务调查,由于受访问成本、地域限制等因素影响,仅完成上海21家高校图书馆的调查研究。
尽管调查样本差距很大,但考虑到中国拥有信息共享空间的高校数量远远少于日本高校,而上海又是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早期开拓者,也是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相对比较集中的城市,因此本文将尽量从建设初衷、命名特征、服务模式、未来发展等主观理由角度进行对比研究,而尽量少地触及数量、硬件等客观分布数据,以达到探索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目的。
表1 日本、上海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调查背景
2 中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概览
中国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晚于国外。国外有关IC的研究始于1992年,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理论研究成果颇多,形式不仅包括论文,还有各种调研报告和专著,而实践发展方面则更为迅速。中国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和实践可分为港澳台地区和大陆地区两个层面。中国香港地区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入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模式,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澳门地区不少图书馆目前也开展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但研究性文章不多。中国大陆地区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关注与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构建方面都还处于新兴阶段,可喜的是许多图书馆已经开始实践活动,比如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等。
从建设基础、表现形式和服务上可以将中国的信息共享空间大致分为3种类型:一种是基于原有的电子阅览室有一些本地化的改善,总体的资源组织和服务项目设置是类似的,都是通过重新设计物理空间布局、整合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如(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这两所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都是整合了互联网、计算机硬件设施及各种类型的文献和多媒体资源,服务形式包括电子教室、小组讨论室、演示教学区、休闲区等;第二种是以多媒体服务为主,但融入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共有、分享的理念,这种类型以北大和清华最为典型,清华大学IC包括一个讨论学习区和一个音像视听区,北京大学称之为“MC(Media Commons)”包括一个多媒体学习中心和一个多媒体研讨室;第三种是完全将信息共享空间理念融入新建图书馆,以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上海交大和暨南大学图书馆新馆为代表,都是在建设之初就融入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模式,推行大开放、大服务格局,图书馆服务实现“藏、查、借、阅、参”五位一体的有机服务机制,目标是将整个大楼建成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共享空间,如复旦大学江湾图书馆的IC物理空间设置并非单独放置在一个层面或一个独立的空间里,而是被融合于图书馆的传统的空间布局之中,即将图书馆传统的纸本图书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等空间与IC空间交错设置。
3 上海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目前状况及与日本的比较研究 上海作为中国信息共享空间的早期开拓者,也是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相对比较集中的城市,因此本文将尽量从建设初衷、命名特征、服务模式、未来发展等主观理由角度进行对比研究,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3.1 设置理由

在被访的21家上海高校中,有12家大学已经设置共享空间,仅1所高校对此概念依然不清楚。这12家高校中有6家为拥有藏书量在300万册以上的大型大学图书馆。被访高校设置共享空间的理由中,91.7%的大学是由于“图书馆倡议”,“因为新建或改建图书馆”而设置信息共享空间的比例也很中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比较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高,达到58.3%。大学图书馆的共享空间名称叫“研讨室”或“信息共享空间”的较多,也有些叫“图书馆书吧”,或者根据专业性取名,也有将其融入传统功能性部门的。中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比较论论文导读: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上一页12
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