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梁漱溟哲学中“心性学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85 浏览:21871
论文导读:类要得救必须按照佛家的路子走,但当时梁漱溟所处的时代的文化建设只能走孔家的路,梁漱溟为此建立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儒家的一、生命本性意欲的生命之流是没有目的的,但并不是盲目的,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连续的过程。不要把目的和手段打成两截,那样的话生命就没有作用。生命的本性是有方向的,就是向上,宇
【摘 要】生命所存在的宇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我存在本身,另一个是依止,整个周围的世界,这个根身是受果报之身,作业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表现在存在上的。人这个根身,这个活着的状态是他的正报,是受报之身。周围的世界使受报之处。我们过去造的业对现在的果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异时而孰,一个是异类而孰。异时而孰就是我们过去造的业,现在得到一个果报。异类而孰就是我们前生所做的是道德上的善恶,后生得到的是实体性的善恶。总而言之,我们生命的宇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自体,也就是根身,这就是正报;一个是国土,叫做异报。这两者都是造业所造的果报,这两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关键词】生命本性;心;意欲
梁漱溟认为人类要得救必须按照佛家的路子走,但当时梁漱溟所处的时代的文化建设只能走孔家的路,梁漱溟为此建立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儒家的

一、生命本性

意欲的生命之流是没有目的的,但并不是盲目的,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连续的过程。不要把目的和手段打成两截,那样的话生命就没有作用。生命的本性是有方向的,就是向上,宇宙大生命的本性是通而不隔。不断的克服滞若,创造的过程。
宇宙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通的方面,一个是滞碍的方面。生命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生命是当下的实存,另一种生命本身有一种精神的内在规定;二者都不可分割,精神没有实存就是空的东西,另一方面实存没有精神那就是死物。实存对精神有限制作用,精神不断突破这种限制。宇宙大生命的本性是通而不隔,通灵向上,不断克服滞著的无尽向上的创造活动。“生命托于机体以为中心而联通于一切;既有其局守之一面,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其通灵之一面。通是正面,局是其负面。然局守之一面世俗易见,其另一面通灵之无限也,多为世俗所忽焉”。生命要不断的克服其负面不断地趋向通和自由,通是生命的本质。生命在创造的过程中显现出通性。

二、心与生命

心与生命同一,不过这个心是具有超越作用的心,是个本体。“念念相续而转,其新者独在其念之乍转耳。在存乎生命幽渺之一动出自宇宙内在矛盾之争持,不属世间之所现有,而是乍然加入现世间来的,故曰新,故曰凭空而来,前无所受。凡生命当下之一动盖莫不如是”。心另一方面是一个创造过程,生命的存在一定要表现在一种通性和差异性关系里面,在这种关系中,生命既表现出差异性,又表现出向上奋进的创造之势。
梁漱溟的后期理论,在本能、理智之外提出“理性”一概念来说明人心本体。对于本能、理智和理性梁漱溟是靠人与动物的比较界定他们的内涵的。动物的存在基本是靠本能,人的存在他能独存他的理智,因此人能够充分发挥生命的本性。
个体生命受种族遗传而与生俱来的生活能力,依赖于本能的存在物不能脱离于身体,不能实现生命通的一面 理智乃是本能中反乎本能的一种倾向,起到一种把人的本能“松开”的作用。人类由此得以从其本能生活中解放出来,有“局”向“通”,达到“无所为之境”的自由,他的表现是真正知行合一的。理智起的是扩大的作用,从本能中松开,能够使用符号、概念的能力。梁漱溟认为道德心不是从动物本能发展出来的,所以他在本能和理智之外提出理性来界定心性本体。

三、心与意欲

梁漱溟早期是用意欲来讲生命,后期逐渐用心来代替了意欲。意欲和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意欲凸显的是力量;心则注重在自觉、自由和生命活动之向上的方向性。实质上,意欲与心这两个概念所突出的思想作用是相互包含的。“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生命与生活,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不过为说话方便计,每好将这件事打成两截。所谓两截,就是,一为体,一为用。....其实即体即用,也只是一回事,并非另有本体。犹如说:我连续不断的生活,就是“我”;不能将‘我’与连续不断的生活分为二。生命与生活只是字样不同,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
梁漱溟从传统儒家尤其是心学这个自然的角度来看生命,自然就是生活的本真本善,儒家的生命观就是顺着自然的道理顺畅的升华,这样便能与宇宙契合,使宇宙也充满了生气
“梁漱溟所言宇宙生命,具有向上创造的指向性和肯定性的价值,迥异于西方生命哲学那种非理性主义的生命观念和佛教的虚无、悲观的生命情调、而颇与传统儒学尤其是大《易》和心学的精神相契合”。儒家讲心和物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实践的关系,它的出发点是以情应物,中和的观念就是以情应物的原理,人应物的时候表现的是一种情,喜怒哀乐,发与未发这是人性的表现。梁漱溟后期所讲的理性是对传统儒家的心性观念做了一个界定,也凸显了心性本体和心物关系的观念。要想达到物我统一,天人合一,一定要调整好人的情感,首先调整好你的道德观念,所以讲和道德是最根本的东西。梁漱溟建构他的生命哲学和文化哲学的理论早期是运用直觉这个概念作为他的策略,后期他用了另一个概念叫理性,这个理性是一个无私的情感,这和西方哲学家的理性不一样,这既符合传统儒家的精神,同时又对传统心性的观念作了现代的诠释。
梁漱溟使用直觉的理论对儒家的心性论和形而上学的一种诠释。这与生命自然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直觉的表现是自然,不计较,不是理智打量的作用,是在体上显现出来的情,情发出来中节合乎事物的那个存在,而与那个事物相通,这是儒家固有的精神。感通一定要有形而上学的根据,这个体就是仁,这个仁发自于人的先天的良知良能
参考文献
[1] 崔大华.梁漱溟:一种文化自觉[J].孔子研究,2004.
[2] 宋薇.梁漱溟文化哲学研究[J].晋阳学刊,2005.
[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李双泽(1988.10-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mkszxlw/lw43552.html上一论文:试析尼采的悲剧哲学及其对西方传统人生观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