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尼采悲剧哲学及其对西方传统人生观超越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20 浏览:13167
论文导读:
【摘 要】文章梳理了西方两种典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之相对比,主要阐述尼采悲剧哲学的思想以及相对的人生观的超越之处,提倡尼采悲剧哲学中直面现实人生、审美存活的思想。
【关键词】形而上学;尼采;悲剧哲学;酒神精神;日神精神
哲学一开始就关注世界理由,进而关涉人生理由。古希腊哲学的诞生标志着理性的觉醒,经过两千年的过度发展,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西方文明引向了彻底的虚无主义。此时尼采一反传统理性主义,把目光投向古希腊悲剧艺术,提出酒神精神学说,创立了悲剧哲学来慰藉生命。

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的人生观及其困惑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发展的历史即是构建了二元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历史;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贬黜现实生命的过程。

(一)柏拉图式形而上学世界观与乐观主义人生观的缘起

泰勒斯的发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种下了形而上学的种子。早期希腊哲学家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水”、“无定者”、“气”、“火”、“四根”、“原子”等,但它们作为本原尚不是精神性的、超验的、超自然存在。只有当本原被解释为一种根基性存在,作为万物产生的理由、原则时,才潜在的含有二元性质(产生者即始基、本原与被产生者即万物、现象)的倾向。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把世界彻底地划分成存在与非存在两个断裂、对立的世界。“存在”的世界是完满自足的、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连续不断的一;“不存在者”是偶然的、虚假的、转瞬即逝、不真实的。只有对存在的思想把握才是真理,而对不存在这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的感官知觉只是意见,与之相对的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两种不同的认识策略。“存在即思维”,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假设被默认为形而上学的前提,并为以后的唯理论打下了基础。到此为止,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那便是:一个集能动性、创造性、永恒在场性、无限性、圆满性、必定规律性于一体的真实世界和一个集被动性、流变性、有限性、多样性、偶然性于一体的现象世界。柏拉图继承这一形而上学模式并将其体系化、学理化、完备化,为形而上学的世界模式奠定了稳固基础。之后的形而上学哲学家的主要工作是对这已经形成的世界图式做各种加工。
基于这种世界图式上的人生态度是乐观主义的。因为形而上学的本性是虚化现实和构造“真实”,因此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虚化现实世界和追求理想世界。西方哲学家都把现实看作不真实的、虚假的,并竭力去追求一个无矛盾的、永恒的、完美的真实世界,把这个“真实的世界”看成是唯一确定的存在。相反,对现实世界中的变化、痛苦、灾难、死亡、恐惧、悲伤,他们都能忍受,理由是他们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表象的、暂时的。于是,他们把生命的重心都放在追求“真实世界”上。那个真正的、至善的、完美的、绝对的永恒世界赋予了我们人生确定性和神圣性,我们来自那里并且会返回那里。在编制美梦中,他们自得其乐,忘记了真实的痛苦。这种形而上学的乐观主义看似乐观,根本上也源于深深的悲观意识,没有自我意识和反省的悲观,悲观到绝望,却穿着极端乐观主义的外衣。

(二)叔本华式世界观的悲观主义反叛

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思维在黑格尔那里得到升华并走向圆满,同时也走到了终点。后来者无路可走,叔本华就倒着走。叔本华哲学整个就是一种倒过来的柏拉图主义:以纯粹不变的、永恒不朽的理念世界为真实的世界,以混乱易变的、生灭流逝的感性世界为虚假的世界。叔本华继承了这种自在之物与现象、真实与虚假、本质与表象二元区分的形而上学传统。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叔本华给自在之物、本质世界赋予了完全相反的性质和内容,真实的世界是意志世界,这种意志世界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它无理性、无目标、混乱不堪、只求存活,而个体生命是有限的,意志的冲动在个体身上得不到满足,于是它无休止的创造又毁灭个体生命。意志永远得不到满足,人生必定会死亡,这样,人生作为现象,就像漂浮在横无岸际的绝望之海,千方百计的避开暗礁与漩涡,却走向不可避开的船沉海底。所以,个体应当“认识生命的内在矛盾及其本质上的虚无性”,自觉地否认生命意志,进入类似印度教的“归入梵天”,佛教的“涅槃” 那样的解脱境界。
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极端悲观的,他强调“意志是人生的痛苦之源,进而把痛苦当作否定人生作用的理由,认为根绝痛苦的办法就是采取一种否定生命意志为动机的死亡方式”。“人生是一场梦,只是纯粹的外表,经验性意识远远无法为意识到的存在提供保障”。

(三)两种传统形而上学世界观的人生观困惑

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世界观是极端乐观的,其典型代表是基督教乐观主义,相信在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真正的世界”——上帝世界,它赋予人生神圣的作用。这种貌似乐观的信仰,实质上是一种坏的悲观主义,因为它用“真正的世界”否定了现实世界的价值,纵使它永恒美好,但却压制现世生命,它用思维“构造了一个合乎理性的世界模式,而又用这样的世界模式来规束人的现实生活”。于是,生命被贬值,本能受压抑,法则统治一切。现实的人只能浮在人生的表面,做一个虚幻而久远的梦。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科学理性的崛起,冲垮了上帝之城,建立在基督教义基础之上的一切随之倒塌,基督教赋予人生那些“神圣的公正的至善的永恒的”一切也都失落,人们被科学理性从谎言中惊醒,不知将何去何从。撕开虚假的面纱,当必须面对人生的真实,“我们立刻可怕的面对着叔本华的理由:人生终究有作用吗?”人生作为那盲目意志的偶然的客体化、意外的个体化,在意志世界寻不到任何安慰,人生无常且苦难频频,终将万劫不复的走向死亡。这样人生没有活下去的理由,陷入一片虚无。有一则神化故事正好可以阐释叔本华的人生观,弥达斯国王在树林里久久地寻猎酒神的伴护,聪明的西勒诺斯却没有寻到。当他终于落到国王的手中时,国王问到:“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最妙的东西?”这精灵木然呆立,一声不吭。直到最后在国王的强逼下,他突然发出刺耳的笑声,说道:“可怜的浮生啊,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人还有次要好的东西——立刻就死。”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mkszxlw/lw43548.html上一论文:浅谈《许三观记》中对存活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