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许三观记》中对存活哲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143 浏览:144571
论文导读:
摘 要:本文基于对《许三观记》这部作品的理解,从许三观对平等的追求、应对苦难的方式、颠覆和默默承受的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阐释,以探求其存活哲学。
关键词:存活哲学 追求平等 应对苦难 颠覆
《许三观记》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作者这一时期的作品淡化了早期暴力、、死亡的书写等,更多的是用温情对存活意蕴进行探索。余华为这种创作的转变解释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①在这篇作品中,余华就回到了现实的底层,回到了生命的存在。

一、对存活平等的追求

余华在《许三观记》的韩文版自序中说:“这是一本关于平等的书。”可以说这是一本追求平等而不得的书。许三观一生都在追求平等,可到最后却发现,就是长在自己身上的眉毛和毛都不平等,所以他牢骚满腹地说:“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②余华曾在韩文版自序中描述过这样一个人——他知道的事很少,认识的人也不多,只有在自己生活的地方行走他才不会迷路。这个人头脑简单,虽然他睡着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是他没有梦想,而当他醒着的时候他也会追求平等。最后余华说这个人的名字可能叫许三观。许三观作为一个被封建思想毒害的落后人物,他所追求的平等是个人的,他要的“平等”具有狭隘性。他追求平等的方式也是特别的,带有喜剧效果。在得知一乐是许玉兰和何小勇的儿子后,他为了报复许玉兰,每天躺在藤榻上什么也不做。当他与林芬芳有了私情被许玉兰发现时,许三观的想法却是:自己和林芬芳的事其实没什么,再怎么也没有和林芬芳弄出个儿子来,而许玉兰与何小勇却弄出了一乐,他还把一乐抚养到了今天。他对许玉兰说:“我和你都犯了生活错误,可你的错误比我严重。”这就是许三观的平等观。虽然许三观追求的平等是个人的、狭隘的,但生活的苦难却连他这一点点小小的要求也实现不了,无论是爱情还是生活,许三观都处在卑微之中。

二、应对苦难的存活之法

苦难伴随了许三观的一生,虽然在文章的结尾处许三观的三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他自己的生活也很幸福,但苦难的意识一直存在于他的头脑中,当最后一次被拒后,他想到的却是:“以后家里要是再遇上灾祸,我该怎么办啊?”③用来应对苦难已在他脑中根深蒂固。对于苦难的叙述一直是余华创作的主题,在《活着》中余华向我们展示了活着的痛苦,余华曾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用其对活着的理解为我们塑造了90年代的文学典型——福贵,紧接着又为我们塑造了另一个典型——许三观。夏中义先生认为:“若曰‘’是另一种活着,那么,《活着》便是另一种‘’。”④谢有顺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评价福贵和许三观时说:“他们没有抗争,没有挣扎,对自己的痛苦处境没有意识,对自己身上的伟大品质也没有任何发现,他们只是被动、粗糙而又无奈地活着;他们不是生活的主人,而只是被生活卷着往前走的人。”⑤他们都展现了顽强、韧性的存活方式。福贵对待苦难的存活方式是对现实的残酷熟视无睹,将亲人的一个个离去归咎于“天命”,始终与世无争,无怨无悔。许三观对待苦难的存活方式则是。许三观共卖过十二次血,他用自己的血成家、保家、养家、救子。许三观最初走上的道路是由于他的好奇心,也正是由于这一次好奇,使他走上了与他生命为伴的道路。许三观用他初次的钱娶了“豆腐西施”许玉兰,开始了他的生活,随之苦难也一波一波地接踵而至,一乐将方铁匠的儿子打伤需赔偿住院费,许三观被迫赔偿;到了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许三观为了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饱饭,他又一次去;当骨瘦如柴、脸色灰黄的一乐从乡下回城,许三观心疼一乐,又一次让一乐、二乐补身体;当二乐的队长来城里时,许三观为了二乐能够早日回城,用得来的钱款待了二乐的队长,而这次他也亲眼见证了根龙的死;之后的几次都是为了一乐,为了给一乐治病,他一路到上海。许三观的大半生都在与血打交道,血已经成为他面对苦难时必不可少的因素。太多的苦难经历在许三观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苦难意识已经根深蒂固,最后一次则是最有力的证明。
苦难始终是与许三观相伴的,面对苦难我们没有听到他的抱怨,他选择了默默忍受,忍受现实给予他的一切。他对一切苦难都采取从容的态度,被动、无奈地活着。我们可以说许三观是蒙昧的,他对生活只是一味地顺从,没有抗争、挣扎,被生活卷着往前走,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蒙昧与无意识,才使他一直活在骄傲与自豪之中,他靠使家庭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他可以称得上是家中的英雄,正如王安忆所说: “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却不是普通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比如许三观,倒不是说他怎么样,养儿育女是常情,可他喂养的,是一个别人的儿子,还不是普通的别人的儿子,而是他老婆和别人的儿子,这就有些出格了。像他这样一个俗世中人,纲常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他却最终背离了这个常理。他又不是为利己,而是问善。这才算是英雄,否则也不算。许三观的英雄事迹且是一些碎事,吃面啦,喊魂什么的,上不了神圣殿堂,这就是当代英雄了。”⑥因为他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他成了这个家的功臣,这也就成就了他以“为荣”的思想。对于许三观这种出卖自己生命去应对苦难的行为,有人也许会说是愚蠢的,但对于许三观来说也许却是应对苦难的最好方式。

三、道德存活思维的展现

余华在《许三观记》中对父子关系的展现,是他对以往作品中父子关系的一种颠覆。在余华以往作品中展示的父子关系大多是:父子间的对立、仇恨,如《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孙光林与父亲论文导读:孙广才的仇视与对立。《许三观记》却一改仇视与对立关系,将一对毫无血缘关系的父子亲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余华对许三观与一乐之间父子情的描写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最初的父子情深到父子关系的破裂到最后坚定了父子关系。上一页12
孙广才的仇视与对立。《许三观记》却一改仇视与对立关系,将一对毫无血缘关系的父子亲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余华对许三观与一乐之间父子情的描写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最初的父子情深到父子关系的破裂到最后坚定了父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