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都市语境下穆时英小说电影哲学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715 浏览:96443
论文导读:
作者简介:刘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文学。
摘要:本文立足上海的都市语境和大众视野,从电影再现生活特性中分析电影对穆时英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试图从宏观上完善对穆时英小说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电影;再现;全景
我们知道电影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生活的再现,摄影按照自动生成的方式将原物再现于时空之中,“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我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①穆时英的小说《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夜》等就是再现生活的作品。作品保留了原始材料的“物性”,但却转变了“物”的排列组合顺序。这种再现的“现实生活的幻象”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感官的调动、全景的观察和细节的刻画,穆时英为读者呈现了浮于文字上的视觉的盛宴。

让我们来看看穆时英是怎样“俘虏”读者的吧!为了在小说中植入音乐元素,他首先将歌词反复吟唱。“你还想得起那个辽远的故乡么,玛莉?在那里四月的玫瑰开放着。”“你还想得起那个静谧的小湖么,玛莉?现在花是寂寞地躺在月光里。”②这些类似诗一样的歌词带着读者经历主人公倾慕、恋爱、失恋的情感历程,减缓了精神上、视觉上的疲累。因为在大篇幅的抒情文字后出现的短小歌词,不但可以调节阅读时的紧张心情,还能缓解审美疲劳。这一创作灵感源自电影,比如男女主人公在舞厅愉快地跳舞、聊天,轻缓而悦耳的华尔兹萦绕耳旁,观众获取的是视、听觉的立体感受。穆时英准确而巧妙地抓住了观影的心态,认识到读者阅读的感受和观众观影的感受是类似的,便将音乐移植到文学叙事中。其次是利用音乐造成一种回旋的意境。如在《上海的狐步舞》中“呜呜的萨克斯,漂浮的裙子,时髦的高跟鞋,卷发,男子的白色领子,女子微笑的脸庞,琥珀耳环,酒、香水、的味道,一个人独坐在角落里。”十几段之后,读者又反过顺序来,看到了这些人和物,③这种回旋意境犹如插入云霄的旋转阶梯,将折叠的平面拉长还原,呈现立体的面貌。最后是拟声词的大量使用。我们顺着文字流畅地阅读,突然“铁轮子骨碌骨碌的跳着”,“门喀的关上”,阅读中断了,耳旁响起了文中出现的声音,眼前浮现出类似的场景,我们进入了小说的世界。这一阅读间隙的营造,扩大了思维空间,将平板的纸面文字像变魔术似的形象起来,立体起来,犹如一个活脱脱的生活场景。

文学作品中缺少全景概念,环境的营造是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服务的。电影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陈规,全景镜头不挑剔地、完全保留地再现现实生活。因为摄影机不可能自主选择对象,被框入镜头之景即是以后银幕中出现之景。导演也不可能因为素材中一个没有作用的“物”而把它羽化掉,为了影片的真实性,导演只能保留下来。这个“物”不会因导演的漠视而失掉它存在的作用,因为在接下来的观众眼里,它可能会成为一个必须的“存在”。
穆时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中国一九三一》就是一幅宏大的社会大全景,展开了农村的破落,城市民族资本主义和国际资本主义的画卷。在文中,他将主人公的眼睛当成摄影机,当然,随主人公眼睛观察生活的读者的眼睛也就成了摄影机。他毫不挑剔地录下电车、汽车所经过街景,断断续续地、不清晰的,但却是完整的街景。读者仿佛坐在车中,以乘客的视角当然只能看到飞逝而过的街树的腿。他完整地记录了舞厅的热情,“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一双大喇叭正伸长了脖子,张着大嘴呜呜地冲着他们嚷。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飘荡着的裙子,飘荡着的袍脚……酒味,香水和汗珠的气味,烟味……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笑脸……男子衬衫的白领和女子的笑脸……翡翠坠子拖到肩上。
在电影的全景模式中,所有框内人物都要把自己当成主角。穆时英借助了这一手法,小说中人、物不是特意安排的,它们只是刚好被囊括在镜头中而已。他斩断了故事发展的时间轴,转而在空间(即镜头框内的呈现)中并置安排,不但使小说的容量扩大,而且故事本身也有了多重解读性。《本埠新闻栏编辑室里一札废稿上的故事》、《里的五个人》、《五月》都是这样的例子。读者可以打乱原有的阅读顺序,将次要人物挪至前景,将主角当成背景,每一次顺序的调换都会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这在商业时代的上海不失为一种有效大众宣传手段,因为一部作品的阐释可能性越丰富,读者群就越壮大。

电影热衷于表现生活的“琐细因素”,而非整体。穆时英有一段对电影细节的精到论述,“观察一件事物的时候,越接近事物,视域便越缩小,观察越精密,所看到的便越仔细,越清楚,而观察者底视域便越被限制。事物底全体已经不存在,在观察者底视域里存在着的只有事物底细部而已,……我们要明白一件事物底真相的时候,我们不会只看了一个大致的外貌,而是把我们底注意力集中在细部上。”④他最成功的“细部”刻画是他都市语境下穆时英小说的电影哲学观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笔下的女性。他曾对好莱坞女明星进行细致地解剖,把嘉宝,黛德丽,克劳福特写抽象起来,塑造了一个神秘主义的维纳斯造像:“5x3型的脸。羽样的长睫毛下像半夜里在清澈的池塘里开放的睡莲似的,半闭的大眼眸子是永远织着看朦胧的五月的季节梦的!而且永远望着辽远的地方在等待着什么似的。空虚的,为了欲而消瘦的腮颊。嘴唇微微地张开着,一张松弛的,饥渴的嘴。”⑤他的笔如外科医生的手术刀,直插入人体深处,理性而不带感情地,用艺术的尺度去测量她们身上的秘密。“一朵墨绿色的婴粟花似地,羽样的长睫毛下柔弱得载不住自己的歌声里面的轻愁似地,透明的眼皮闭着,遮住了半只天鹅绒似的黑眼珠子。”⑥这些“在不扼杀艺术的生命,不损害它的音色和不使它注定成为僵尸而了无生气的条件下”⑦对女性的解剖,为读者勾出了一个个菱角分明的面孔。她们没有黛玉那样精彩的入场式,没有祥林嫂完整的生活经历,她们就像一尊雕塑,或懒洋洋地倚靠着椅背,或轻快地移动着舞步,或优美地享受着进口的,总之,她们没有“出现”的概念。穆时英细致地描绘着她们脸的轮廓,眼睛、眉毛、鼻子,嘴,然后戛然而止。这种以局部代替整体论文导读:
,以“微分”代替“积分”的手法看似造成形象的不完整,其实却更能全面地诠释对象。当刻画完局部特征之后,观众便可以一窥全貌,完成剩下的绘制过程。最终完成的便是作者与观众共同创造的,带有创作主体和接受客体双重情感的艺术形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体会到创作的快乐,这是使读者进入作品的有效策略之一。
纵观穆时英的一生,生于1912年,死于1939年,享年不过27岁,文学创作的生涯也不过四五年的光景,但他却书写了文坛的神话。他将电影带入圣洁的文学殿堂,呈现给虔诚的现代读者,献给世界一个纸上的视觉盛宴。虽然他就像天上的一颗彗星,一闪就过去了,但留下的光的余韵直到今天还吸引着我们这一群年轻的探险家们去探求其小说的魅力。(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课题受2013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LX13_352)
注解及参考文献
①[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②穆时英:《第二恋》,《中国文艺》1937年第1卷第2期.
③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一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34-336页.
④穆时英:《MOTAGE论》,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三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62页.
⑤穆时英:《性感与神秘主义》,《上海《晨报》1935年7月17日.
⑥穆时英:《墨绿衫的小姐》,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第二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39页.
⑦[苏]爱森斯坦,尤列涅夫编注,魏边实等译:《爱森斯坦论文选集》第3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