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新媒体传播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705 浏览:81187
论文导读: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传播媒体和新媒体经一12下一页
【摘 要】本文在介绍新媒体在传播学中的表现形式以及面对的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进而研究了新媒体这样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社会作用。对新媒体的科学传播价值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肯定,从而能推动我国当前科学传播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体研究;新媒体构成;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TP39

3.4;G206.2

一、新媒体概念的界定

新本身就是相对于旧而言的,而对于涉及技术手段的媒介形态中的“新旧”概念绝不单单针对时间而论,其中还涉及技术的先进和落后,以及理念的先进与滞后。尤其是作为信息时展的重要标志的传媒界的新旧交互发展就更加密切且频繁了。“新媒体”: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并且是能够突破非线性单一方向运转的传统方式,实现交互相播的大众传播媒介。我们平常使用的手机、网络等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很难想象如果离开这些新媒体,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消费、社交已经很大程度的新媒体化了,也可以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新媒体时代。

二、新媒体的形态与特征

1.新媒体的形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广义上讲,除了传统报纸、户外、广播、电视这四大媒体之外的所有新出现的媒体都可以算作新媒体,这些新媒体的形态有以下几种:
网络新媒体:包括新浪网、网易网等门户网站、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虚拟社区、新浪博客或微博、新浪播客等博客、播客,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网络杂志与网络广播以及网络电视等等。手机新媒体:包括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等。手机上网得到普及,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推广,以及手机聊天工具的创新,使得即时通信稳固地成为中国网民应用率最高的业务,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渠道。新型电视媒体:包括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如车载电视、飞机电视等、电梯内外电视等楼宇电视。这种新媒体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颠覆了受众与传播者的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早先所存在的位置固定或先在规定状态,变成了不断的互相共享与移动。户外新媒体:包括隧道媒体、路边新媒体、信息查询媒体及其他如越世代新媒体等等。中国户外新媒体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了基于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平台基础上众多产业的变革、转型和融合。

2.新媒体传播特征

从上述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其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即时性与互动性、个性化与社会化、多媒体与超链接、碎片化与共享性。
1.即时性:新媒体的即时性是新媒体的典型特征之一。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的掌握者能够将该事件的相关咨询,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咨询在第一时向公众传播,这种实效性比起传统媒体要快了很多倍,使信息受众能够快速获得最新鲜的咨询。
2.个性化: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代表,克服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将世界更进一步融为一体,爆炸式增长的讯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但在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有时也会使人无所适从。面对这一局面,让不同需求的公众各取所需显得尤为重要。
3.多媒体与超链接: 多媒体是新媒体科学传播最突出的特点。科学传播工作者便可借助键盘命令输入、人机模拟声控交流、动态图形录入等几种方式对科学信息进行处理与交流,并尽最大可能增加科学信息的直观性、有效性与多样性。
4. 共享性: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等新媒体找到任何想问的理由的答案,也可以了解某些领域最前沿的观点,甚至可以在一些论坛上探讨对各种最新知识的看法,新媒体使信息实现了共享。

三、新媒体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新媒体传播研究领域,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新媒体”具备如下特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以内容为王,新媒体革新了传统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信息获取与发布的途径可以高度集中化与个性化;传播手段多样化,跨媒介的信息交换更为简易;强调互动和个人体验,传统作用上的信息接受者也能成为信息发布者。国内外对新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从技术角度分析新媒体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新媒体传播技术是社会变迁和文明进步的推动力,这种力量通过传播技术和有代表性的内容来实现。新的传播技术能够转变社会形态,开创社会交往的新形式。尼葛洛庞蒂在其《数字化存活》中对互联网时代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的转变有着独特的见解。其次,探讨社会、经济领域所受到的各类影响。研究者试图利用传播学知识、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新研究范式和结论。传播学界有三种主流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研究范式(social science)、批判研究范式(critical theory)、诠释性研究范式(interpretive paradigm)。探讨新媒体的接入、采纳和食用鱼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考察新媒体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考察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就新媒体语境下新的传播实践活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罗杰.费德勒的《媒介形态认知:认识新媒体》、大卫.科塞儿的《赛博空间本体论》等。
移动新媒体、社会化媒体、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媒介生态重构等新课题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新媒体造成时空的拓展、网络虚拟社会、社交范围的扩大和社交圈的集中、话语权的分散与用户自主地位的提升,深刻转变了原有的社会深思方式和交往模式。媒体研究先后从微观探新事物,以及新媒体的具体形态,转移到媒介融合、发展监管,然后又转移到移动媒体、新媒体的社会参与以及新媒体存活,具体的研究对象也不断更新,从博客、播客到微博、微信。

四、新媒体行业发展趋势

融合不是新媒体发展的唯一趋势,而是这个历史阶段最重要的一种趋势。付玉辉认为进一步的融合、创新、开放,以受众为中心的内容的创新、分享、和传播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在融合的平台上,更重要的是进行各种基于人性的信息需求的细分的创新。从传播史的角度来看我们面对的信息传播环境正在趋于立体和完善。碎片化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走分众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传播媒体和新媒体经一论文导读:.2012年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走势分析.编辑之友,2013(2):30-33.韦路.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浙江大学学报,2013(4):93-103.刘先根,董娟娟.网络社群化的媒介特性与管理模式.新闻战线,2011(12):34-38.(英)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张国梁.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

2.李武,黄佩,李小静.基于知

步融合,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将带来全民传播时代。新媒体社会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大众更多的利用网络新媒体来表达舆论,广告越来越投向新媒体。新媒体的在文化、经济、技术各领域都具有复杂性。与此同时,伴随着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更新和广泛应用,移动新媒体在未来的传播格局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社交-本地化-移动”概念呈现“个人媒体中心”的演化。从研究角度看,对新媒体行业的定义、范围、特征、目前状况、趋势等都是可以进行重新解构和分析的角度。研究者的相关研究也有利于新媒体在现有环境和管理体制的优势、理由、提出具有操作性和优化新媒体发展的具体倡议。努力提出推动新媒体行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付玉辉.2012年我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3(1):28-35.
[2]陈力丹.2012年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走势分析[J].编辑之友,2013(2):30-33.
[3]韦路.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2013(4):93-103.
[4]刘先根,董娟娟.网络社群化的媒介特性与管理模式[J].新闻战线,2011(12):34-38.
[5](英)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A].张国梁.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李武,黄佩,李小静.基于知识图谱的新媒体国际研究进展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2):18-24.
[7]梁索平.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理由和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