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美育新课程背景下努力挖掘诗词教学中美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430 浏览:73509
论文导读: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7ctime.com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其中的行者、少年、耕者、犁者、使君等,虽则年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但皆以为美。这种美就是一种形式美、自然美,从少女罗敷身上表现出来的形体、容貌的美。而这种美又是通过反衬的手法(或间琏描写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摘 要: 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把诗词教学与美育有机结合,通过具体实例,论述在语文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意境的形象美、手法的艺术美、风格和情操的高尚美。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诗词教学 美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新课标的这一要求,说明了美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典诗歌欣赏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从当前的古典诗词教学现状来看,还是从审美教育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地位来看,在中学阶段加强中华古典诗词的教学,努力挖掘中华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字句的优美动听到意境的深刻表现,无不表现着“美”。这种美,决定了古典诗歌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用这些优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现我就诗词教学中如何挖掘诗词的美,如何尽量展示中华古典诗词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谈谈几点体会。

一、语言的音乐美

古典诗词的美,首先表现在语言上。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诗人运用一系列的艺术手段描写音乐。诗中“如急雨”形容旋律的亢奋急促,浊重沉响;“如私语”形容声音轻柔纤细,委婉缠绵;“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清脆明快;“莺语花底”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泉流冰下”和“冰泉冷涩”形容乐曲流畅而缓慢低咽进而逐渐凝滞的变化过程。旋即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美境,令人拍案叫绝。接着“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又把人带至千军万马激战沙场的壮烈场景。因此采用停顿、比较及重音等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读出长诗的节奏、情感和神韵,使学生在闻其声的同时还能见其影。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感观,而且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缘情拟声,从而产生强烈的音乐美感。
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是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词的准确,明晰和动听。长诗的“闻、来、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的动词的应用是何等准确,表现了诗人由悲伤到兴奋、由欣喜到迫切的心情。调弦—弹奏—收束的旋律变化是何等动听,表现了琵琶女技艺之高超与娴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又是何等明晰,表达了诗人于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和自己不幸遭遇的感慨。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内心世界,流露在字里行间。这一切不仅引发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且构成了语言的音乐美。
此外李白诗句浪漫豪放、慷慨激昂;杜甫的诗句严谨工整、沉郁顿挫;苏轼诗句恣逸雄浑;李清照诗句哀怨缠绵,各有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均表现了中华古典诗句的语言音乐美。

二、意境的形象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审美范畴。所谓“意”,是作者对生活的某种认识和见解:“境”,就是对特定的环境和气氛的描写。诗歌的意境,就是寓思想于形象之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说是诗人的狂欢形象跃然纸上。诗里的喜极而泣(一、二句)—欢喜若狂(三、四句)—心花怒放(五、六句)—归心似箭(七、八句),展现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的平定消息时那种欣喜若狂的形象,而这形象恰恰是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杜甫的另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近景,自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用了四种颜色:黄对绿、白配蓝,色彩鲜明;下联千秋雪显示出时间永恒,万里船显示出空间广阔,含意深远。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其意境就显得美了。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红花衬绿叶,色彩鲜明和谐;莺啼旗风与水村山郭动静映衬构成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之四关。使一关未过,便非佳句矣。”所谓“诵要好”指的是节奏、旋律、意境和情趣;“观要好”是指结构、形式;“讲要好”即指诗的内容、立意及思想。上述两杜诗可谓四者皆备。
此外,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绘的天姥山的奇特雄伟,所展现的光明理想天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描绘的“江山如画”的雄伟景色,所展现的长江天险的英姿,其意境之美,使人难以忘怀。

三、手法的艺术美

所谓手法艺术美,就是作者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再现生活,达到文情并茂、出神入化的境地,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堪称传诵千古的咏雪诗。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送别以前的雪景(一雪),饯别时候的雪景(二雪),临别时候的雪景(三雪),送别之后的雪景(四雪)。通过雪描绘了边塞的风光,通过雪写出了军旅艰苦的生活,通过雪抒发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那清雅、那皎洁,变肃杀北风而为和煦春风,使人如见其状,如临其境。全诗“雪”字贯穿始终,气魄雄伟,耐人寻味。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秦氏好女罗敷,人见则喜:“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其中的行者、少年、耕者、犁者、使君等,虽则年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但皆以为美。这种美就是一种形式美、自然美,从少女罗敷身上表现出来的形体、容貌的美。而这种美又是通过反衬的手法(或间琏描写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此既显示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风格和情操的高尚美

曹操的《观沧海》,寄情寓志,境界高远广阔,气势如虹,吞吐宇宙,展示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充分显示了一个古代政治家的雄伟抱负;《龟虽寿》一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作者永远追求上进的雄心壮志,读之无不感奋。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深刻表达了作者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
岳飞的《满江红》是长期以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每当人们读到它那激越悲壮的词句,便会禁不住义愤填膺、热血沸腾。时光流逝,历史演进,都不曾减弱他那震撼人心的力量。“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以激烈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同仇敌忾、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决心,通诵全词,慷慨激昂,字字如金石掷坦,铿锵有声,强烈的爱国主义溢于言表。
同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在许多诗篇里同样表达了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这种爱国之情直到晚年仍不论文导读:
减,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河入梦来。”表达了作者日夜期盼收复中原,连睡梦中的风雨都变成了战场上厮杀的声音。他写的《示儿诗》是作者用将尽的生命写下的绝笔。它凝聚着诗人毕生未能实现的心愿。他明知人死后万事皆空,仍要求儿孙在家祭时勿忘将国事告知乃翁。耿耿忠心,天地可鉴。正是他这一腔爱国的忧愤凝成不散的精魂,激励了后代众多爱国之士为国捐躯。
文天祥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充分显示了诗人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及“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尚美德。尤其是《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既是诗人高尚情操的表露,又是中华美德的概括,可谓光照人间。气吞山河,慷慨悲怆,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令人肃然起敬。
综上所述,可见古典诗词中的美,在于语言的节奏而形成音乐,而形象的语言又是创造意境美的手段,音乐和意境则是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通过美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提高形象思维能力。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