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运用三优一新管理模式实现樊124块高效开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91 浏览:22726
论文导读:钻遇沙三下2组砂体223.7米,平均单井12.4米,其中23小层全区分布稳定,砂体比较发育,平均单井钻遇砂体7.8米;钻遇沙三下3组砂体371.7米,平均单井21.9米,其中31小层全区分布稳定,砂体比较发育,平均单井钻遇砂体9.9米。1.2油层分布特征该块沙三下油层分布特征与砂体分布特征基本一致,2

3、31为主力含油小层,全区分布比较稳

正理庄油田樊124块位于博兴洼陷西北部,正理庄—樊家鼻状构造带西翼,构造趋势是南高北低的单斜,主要含油层系沙三下,含油面积1.9km2,地质储量122万吨,其中二砂组65×104吨,三砂组57×104吨,标定采收率27.9%,可采储量34×104t。平均埋深3150-3300米,原始压力系数为1.02,二砂组平均空气渗透率为8.5×10-3um2,三砂组平均渗透率为2.3×10-3um2。该油藏为常压、特低渗透油藏。
区块于1999年投入开发,2000年11月转为注水开发,到目前为止,区块总井数20口,其中油井12口,开油井11口,日液水平94吨,日油水平48吨,综合含水49%,平均动液面1347米,年产油1.65万吨,累计采油30.5万吨,采油速度1.41%、采出程度25%,水井8口,开水井8口,日注水量188m3,累计注水8

4.73×104 m3。

目前区块采出程度达到25%,处于含水上升阶段,控水稳油难度大,存在的理由有:
1.井网适应性差:储层纵向上非均质性,注入水单层突进,水淹情况差异大,水驱动用不均衡;平面上储层分布差异大,北部油井含水上升快、南部油井注水见效差;
2.剩余油认识难度大:油井多合采,水井合注,小层的动用情况不清,同时从吸水剖面上看,吸水差异变化大;

3.裂缝性油藏注采比优化难度大,低注采比与补充地层能量矛盾突出;

4.油井见水后结垢,导致油井单井产量低,提液难度大。

针对这些难点,,对该区重新展开精细储层研究,应用油藏工程理论在油藏描述、方案部署及优化、管理实施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确定目标

为了推动该块高效开发,结合该块实际情况,确定以下目标:

1.开展“三优”油藏研究;

2.形成油藏、工艺一体化的“新”管理制度。

二、制定策略

针对该区块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小组成员进行多次认真的讨论研究,制定了详细可行的策略措施:提出了“三优一新”管理模式的理念,在“三优”研究基础上,结合油藏工艺一体化的“新”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提高区块高效开发措施。

1.精细储层分布研究

利用区块20口井测井资料,以标准井、标准层、标志层为依据,动静结合,分层系、分砂组、分小层进行地层对比,精细储层研究。同时对储层物性进行研究,利用取芯及测井资料进行平面及纵向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为下步井网调整打牢地质基础。

2.井网适应性研究

针对储层非均质,同时结合区块裂缝发育情况,进行分砂组井网、井距优化,突出矢量化井网,为充分挖潜区块潜力奠定基础。

三、开展三优一新

为了保证策略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采取了一系列的强有力的措施,形成了一套与之配套的有效的油田开发技术:

1.“一优”:精细储层分布研究

1.1砂体分布特征

沙三下砂体分为3个砂层组,1砂层组不含油,2、3砂层组含油。2砂层组平均钻遇砂体厚度12米,北支以樊124-樊124-2-樊125井一带最厚,向两侧逐渐减薄至尖灭。樊124-2井钻遇砂体最厚,钻遇砂体厚度25米;南支樊108井最厚,钻遇砂体27米。3砂层组平均钻遇砂体厚度23米,北支以樊124-13-樊124-2井一带最厚,向两侧逐渐减薄至尖灭。樊124-13井钻遇砂体最厚,钻遇砂体40米。南支樊108井最厚,钻遇砂体25米。2

3、31小层全区分布,其它各小层局部分布。

纵向上根据18口井钻井资料统计,钻遇沙三下2组砂体223.7米,平均单井12.4米,其中23小层全区分布稳定,砂体比较发育,平均单井钻遇砂体7.8米;钻遇沙三下3组砂体371.7米,平均单井21.9米,其中31小层全区分布稳定,砂体比较发育,平均单井钻遇砂体9.9米。

1.2油层分布特征

该块沙三下油层分布特征与砂体分布特征基本一致,23、31为主力含油小层,全区分布比较稳定,厚度较大,统计18口井测井资料,钻遇率分别为7

6.5%和88.2%,平均单井钻遇油层厚度1米和6米。

1.3岩性特征

根据铸体薄片鉴定27块样品分析资料统计,沙三下储层岩性为岩屑长石粉、细砂岩。依据粒度分析资料,粒度中值0.07~2mm,磨圆度为次棱角状,分选系数

1.27~2.16,分选中等。

矿物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其中石英含量36~39%,长石含量29~38%,岩屑含量2

4.7%,说明成分成熟度低。

储层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点线接触,胶结物以钙质为主,填隙物为泥质和钙质,碳酸盐含量

5.6%,泥质含量7.9%,总含量13.5%。

根据X衍射分析,本区储层的粘土矿物有四种类型:伊/蒙混层、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等,其中伊利石/蒙皂石混层粘土矿物占21%,伊利石占12.3%,高岭石占45.5%,绿泥石为21.3%;伊/蒙混层比为22。储层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且呈峰窝伏、发丝状、絮状充填在孔隙和喉道中。

2.“二优”:井网适应性研究

根据胜利油田砂岩油藏的经济合理井网密度经验公式,结合本油藏的具体特点,在原油931元/t时,计算出经济合理的井网密度为8口/km2,本块总有效厚度大于5 m(方案布井区)的含油面积为2.1km2,则本块经济合理的井数是16~17口,在此基础上,折算出五点法和九点法井网的合理井距为350m(已投产井的完钻井距也在350m左右)。

3.“三优”: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樊124快为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主要受裂缝发育情况、物性、注采关系等影响,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在非裂缝方向、物性差的区域,纵向上分布在物性差的主力层或水淹轻的主力层。
分砂层组来看,二砂组累积生产原油21.905×104吨,采出程度33.7%,而三砂组累计产油8.595×104吨,采出程度只有15.0%,因此二砂组水淹状况相对比三砂组严重,水淹规律与水下河道走向相关,即水井注入水水淹方向沿着水下河道主流方向。

4.“一新”: 形成“油藏、工艺”一体化管理制度

在精细储层描述、井网适应性研究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油藏与工艺相结合,做到工艺技术与油藏要论文导读:
求相配套,油藏工艺一体化,开展管理新思路,实现油藏精细开发、科学开发、高效开发,提高油藏开发管理水平。

四、实施效果及影响

通过“三优一新”管理模式经过一年的实施和运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且具有长远的经营管理效益,与2012年12月相比,自然递减率下降1.3个百分点,含水上升率下降0.82个百分点,含水得到有效制约,区块进入良性开发阶段。
通过实施“三优一新”管理模式的实施,不断强化地质基础研究,积极创新理论认识,开阔思路,拓宽领域,通过更扎实、更细致的工作,强化油藏工艺一体化,改善水驱效果,加强优化方案、优化设计、优化管理、精细跟踪等基础性工作,提高了油藏开发质量、增强了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