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良渚文化与其地理环境关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571 浏览:156817
论文导读:
摘 要:良渚文化我国重要的的史前遗址,1936年首次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其发掘工作在我国考古学史上是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遗址,发现的遗址多达数百处。良渚文化的重大历史地位毋庸置疑,其发展以及对于其文化特征的分析必定离不开对其地理环境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良渚文化 太湖地区 良渚遗址 地理环境

一、良渚文化的地理分布

良渚文化的地理分布以江苏、浙江的太湖流域为中心,南限迄于浙南,并且远及赣南、粤北;北跨长江直达苏北;西起皖东;东到海滨,并远及舟山列岛,成为长江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晚期新石器文化遗存。同时它还与华北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江西、广东的许多史前遗存,表现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良渚文化诸遗址的地层叠压和遗迹间的打破关系,并参考各遗址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兹将良渚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1]
早期的具有代表性遗址有:张陵山第二层及其墓葬、吴江县龙南第二期、余杭吴家埠第一层,江苏吴县越城中文化层、浙江吴兴漾下层、邱城上文化层;中期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江苏昆山县绰墩、上海马桥遗址、吴江县梅堰、余杭良渚荀山等;晚期有浙江嘉兴雀幕桥、浙江湖州花城木构窑藏、嘉善新港、黄土山、上海金山亭林等等。各个遗址的分布与地图相对照,从详细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下现象:
1.早期的遗址数目就越少,其地理分布越靠近良渚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域——流域,且其地理分布很多都与晚期的崧泽晚期文化相重合,显示良渚早期文化遗存与崧泽文化的密切联系;中期是良渚文化的鼎盛时期,从遗址的分布可以看到,中期的遗存由原来早期的遗存向周围扩展,显示出扩张的繁荣趋势;晚期是良渚文化衰败时期,遗址分布范围逐渐呈现萎缩趋势。[2]
2.良渚文化早期遗址大多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到了中晚期逐渐向丘陵和山区发展。良渚时期海平面经历了一个下降再上升的过程。良渚文化初期到良渚文化中期,海平面逐渐下降,到距今4500年左右海平面迅速上升,到良渚文化末期,海面有3.8米的升幅。由于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沿海范围,当温度上升时,海平面提高,使得地下水位提高,迫使居民不得不加高台基或者直接迁徙到地势较高的地区。据此可以推断良渚文化晚期遗存集中在丘陵和山区很可能与当时海平面水位上升有密切关系。
3.文化的发展和延续离不开天然水域环境,太湖流域、西部山区各水系、沿江沿海水系是古遗址分布的密集地区。

二、良渚文化的特征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

1.台式建筑。良渚时期的建筑、墓葬和居址多为台式建筑。这与良渚文化分布区域地处平原,地势较低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台式建筑的修建很好的改善了局部环境,有效地摆脱了水患。良渚文化墓葬小墓多埋于平地,而大墓多建于高土墩上。高土墩墓的出现作为良渚文化墓葬的特征之一,与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密切相关。良渚文化盛行玉器也反映了古人为抵御自然灾害对天神的依托,很大程度上看,良渚文化玉器的盛行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密切的联系。
2.农业经济。良渚文化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冲击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良渚文化的农业不仅是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而且已经发展到具有相当高度的农艺水平。其农业经济的发展显然得意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其次地势较地平,靠近沿海,地下水位的高低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的阶段性和不稳定性特征,由于农业是一个文化发展的根基,农业经济的不稳定性和阶段性加剧了文化发展的阶段性。
良渚文化的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相关,与此相应,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对气候的反映模式也不尽相同,从而反映在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上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良渚文化不同时期,在不同分布地区的文化特征都可以追溯至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研究地理环境能够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文化的特征。[3]

三、历史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结合

考古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还原古代历史,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有遗物、遗迹和考古学文化等。然而人类历史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人的行为和活动也必定受其周边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存活的基础。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古人类存活的地理环境,也应该成为考古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个遗址及其文化放到发生它的时间、空间中去审视,那么我们对它的特点、它的分布将会获得深层次的认识。考古学在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初期的时候才开始传入中国。[4]
传统的考古学侧重于对器物的类型学分析以及地层学研究,忽视其对地理环境的参考,从而无法全面的利用遗址及其周边环境所提供的信息,造成珍贵资料的流失。环境考古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可以预见,它将是考学学一个大有作为的分支,并与诸如地质、地理、生物等学科发生必定的联系。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其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复原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阐明当时地理环境形成过程和特点,探索其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它弥补了传统考古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历史地理学也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还没有具备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策略,随着实际工作的展开,原有的理由会得到暴露并解决。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的结合必将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5]
参考文献:
[1]蔡登谷.森林文明与生态文明[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周昆叔.中原古文化与环境[M].海洋出版社,1993.
[3]周昆叔.开拓环境考古学新领域[J].中国科学基金,1993(4).
[4]安志敏.良渚文化及其诸文明的剖析[J].考古,1997(9).
[5]张之恒.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M].湖北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陈志伟(1993-),男,江西抚州人,本科,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与博物馆专业,430072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lywhlw/lw42341.html上一论文:试述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