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军旅作家李存葆作品中沂蒙文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848 浏览:107772
论文导读:
摘要: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沂蒙文化汇聚了自史前以来东夷文化、鲁文化、齐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历经烽火硝烟的洗礼,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磨砺,具有繁复的历史蕴涵和深厚的文化韵味。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沂蒙籍作家难以割舍故土情怀,许多外籍作家也将目光到这片深沉凝重的厚土上,如非沂蒙山人,却一直倾心于沂蒙文化的军旅作家李存葆。文化对作家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就沂蒙文化对李存葆的影响来说,也是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
关键词:沂蒙文化;李存葆;沂蒙精神
1006-026X(2013)12-0000-03

一、军旅作家李存葆

李存葆,1946年生,山东五莲人,1964年入伍,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2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1996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199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6年当选为全国作协副主席。曾连续三届任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新时期以来,发表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多次获全国、全军级文学大奖。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山中,那十九座坟茔》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参加改编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获全国第五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另有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沂蒙九章》(与王光明合著)分获“中国潮”文学奖和全国报告文学奖。后来致力于多种题材的散文创作,成绩斐然。《大河遗梦》、《飘逝的绝唱》、《绿色天书》、《最后的野象谷》等六部散文集出版。《我为捕虎者说》获第一届韩愈杯一等奖、全军八一新作奖一等奖。《鲸殇》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大河遗梦》获全国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其小说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1989年美国嘉兰德出版公司出版的二十本世界文学丛书中,收有《高山下的花环》。

二、沂蒙文化的当代传人

沂蒙文化是指长期生活和活动在沂蒙山区(地理作用上的)及其辐射地带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淀,是民族文化因沂蒙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沂蒙文化汇聚了自史前以来东夷文化、鲁文化、齐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历经烽火硝烟的洗礼,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磨砺,具有繁复的历史蕴涵和深厚的文化韵味。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沂蒙籍作家难以割舍故土情怀,许多外籍作家也将目光到这片深沉凝重的厚土上,如非沂蒙山人,却一直倾心于沂蒙文化的军旅作家李存葆。从1982年引起全国轰动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到1991年在社会引起极大轰动的与王光明合著的报告文学《沂蒙九章》,到被列为1999年全国散文排行榜,获《十月》第七届文学奖,关注人性的散文《沂蒙匪事》,都融入了李存葆对沂蒙、沂蒙文化的深厚感情与大气书写。文化对作家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就沂蒙文化对李存葆的影响来说,也是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

(一)沂蒙情结

因之家喻户晓的《高山下的花环》,很多人以为李存葆是临沂人,其实他是与临沂相邻的军旅作家李存葆作品中的沂蒙文化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日照五莲人。但是说起临沂,谈起沂蒙文化,李存葆永远都是自豪的口气。“沂蒙文化是很庞杂的。沂蒙自古就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抗日英雄很多,我在《沂蒙九章》里也谈到像诸葛亮、刘勰等名人都是出自沂蒙地区。” “沂蒙山那边我常去,对沂蒙文化的接触和了解还是给了我一些影响,我觉得沂蒙山人特别具有社会良知,我写过一个专访《70年代青年》,就是写这些沂蒙山人的品质,这都给我很大触动,我想一个作家应该有自己的社会良知。在中国不管哪个作家,他不了解人民想成为一个大的作家是不可能的,不管写散文、小说还是报告文学,沂蒙山人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做人多少要有良知,在中国一个作家不了解农民是当不了作家的,在中国任何人向上查祖宗三代大多是农民,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是在民间,文化传承主要还是通过民间。”[1]
写《沂蒙九章》时,李存葆在沂蒙山公路施工的工棚里,赤膊上阵,驱蚊挥汗,奋笔疾书。他把自己的血液融进了蒙山沂水里,写沂蒙山那残酷的洗礼、庄严的神态、伟大的觉醒、神奇的再生。三个月的夜夜,李存葆与王光明走遍了8 0 0里沂蒙的山山水水。

(二)悲悯的入世情怀

李存葆出生在山东五莲县一个半山半涯的村庄里,齐鲁大地以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给了他文学上的灵气,淳朴的乡风孕育了他做人的正直与善良,宽厚与质朴。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儒家文化为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生长在儒家文化发源地的李存葆,不可避开地受到了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水土”的哺育和滋养。儒家知识分子那种“以天下为己任”、“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韧性精神、“仁者爱人”、“重民”、“爱民”、“利民”的“民本思想”及原始人道主义精神对他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到了血液和骨髓之中。李存葆从拿起笔的第一天起,便像他开始穿上军装一样,票赋了维护真理、匡扶正义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成为“文坛上最听从时代与人民命令的一员战将。”他的创作与时俱进,总是选择最能表达他心声的体裁传达他对社会人生的深思。[2]
1979年春,李存葆以作家身份赴云南边陲采访,后又到广西部队生活,在那里,他耳闻目睹了一件件豪情悲壮的故事,在硝烟弥漫的氛围里,敏锐地发现了当代军人真实的高大身影。在战斗中表现英勇的干部子弟让他感动,个别领导干部想把自己的子女调离参战部队的事情让他愤慨,更有烈士的妻子卖掉娘家陪送的嫁妆、带上抚恤金和婆婆按照烈士的遗嘱到部队还帐的事……官兵们的爱国主义、铁骨柔肠,无时不在激荡着他的心,他热血澎湃,飞扬,十多万字的散文报告文学一蹴而就,见诸报端。1982年,在中国作协和总政联合召开的全国军事题材座谈会上,李存葆的《花环》选题得到《十月》编辑部编辑的认可。会议结束后,他没有回济南部队,在北京一僻静处,积蓄已久的势如开闸之水奔涌而出,仅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近十万字的《高山下的花环》脱颖而出。军旅作家李存葆作品中的沂蒙文化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军旅作家李存葆作品中的沂蒙文化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lywhlw/lw38620.html上一论文:关于大学诚信文化品牌培育目前状况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