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论党四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继承与发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66 浏览:135158
论文导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立足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历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梳理性阐述,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有效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建设
作为社会发展动力之一的文化,不仅是国家现实政策的思想根源,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面对的挑战,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探究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策略就是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来源、本质和特点的阐释,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曲折历程,推动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事业。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概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在实践上,人类的普遍性是这个自然世界的性能——首先是作为一个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成为无机体。自然,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是无机的身体。所谓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这是说,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转移,它创造了世间万物和人类,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并没有直接阐述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但他的文化思想中却有着深刻揭示文化本质的观点。文化是人类产生之后进行的独特的创作,在发生学作用上即人化,其本质是由人的本质直接决定的。所以,马克思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的创造性的对象化的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历程考察

(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开拓

1、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主义文化。在新主义革命时期,对如何进行文化建设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的这个定义体现了其两重性,一方面政治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文化对政治经济又具有反作用力,推动或阻碍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2、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也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党和国家认为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因此在1956年4月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的文化观的指导下,我国在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

1、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党和人民的各项工作,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指出:解放思想,主要是指摆脱主观偏见和习惯势力的约束,但是解放思想绝对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提出培养“四有”新人、“三个面向”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也就是所谓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同志根据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目前状况和趋势,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重申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观点。1988年,又提出:“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复出后主张在党内一定要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不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属于劳动。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他再次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继承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991年,在建党七十周年的讲话中,通过继承理论和分析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在新时期的庄严使命。1994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997年,把文化建设列为党的基本纲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部分之一。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并把它列为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方针。科教兴国战略是党在分析和总结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经验和趋势,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它的提出,必将使中华民族在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列。
3、中国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中国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部分。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国的内在规定性。在提出中国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在各种会议上对其做了相关论述之后,这一要求被纳入党的本质内涵,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发展。

(四)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

1、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2003年7月,在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统一起来、协调发展,所以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科学发展观也是重要指导方针之一。科学发展观为文化建设开拓了一条现实路径。
2、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他们相互贯通、联系并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3、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论文导读:观与中国文化发展.吉林大学,201

1.上一页12

展大繁荣。2006年11月,提出“国家软实力”的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民族振兴和文化软实力联系起来,正式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经济竞争中的文化因素更加突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强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结论
自中国自1921年成立开始,从未忽视文化建设理由,四代领导集体都用文化凝聚奋斗力量,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在各个时期的都发挥了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文化建设新成就。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加大对文化建设的研究力度,深入细致的展开各方面的工作,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何志斌.新时期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思[J].求实,2010(11).
[2]张雷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高校理论战线,2011(05).
[3]张婷婷.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文化发展[D].吉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