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剖析河北秧歌文化中民间年节仪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24 浏览:14770
论文导读:
摘 要:民间年节仪式是民俗文化的反映。文章通过剖析河北地区的民间秧歌中存在的民间年节仪式,阐释河北秧歌的民俗文化审美意蕴,进而提出河北民间秧歌的文化本质认知重要作用,以及如何保护传承和推广河北的民间传统秧歌艺术,同时在原有民间秧歌艺术形式上进行优化改革,为推进民间秧歌文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河北;地秧歌;民间;年节仪式;艺术研究
1007-0125(2014)06-0365-01
众所周知,原始文化与民间文化是自发性的。如果说,“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思想传统在他的精英文化里,那么它的情感、特征、凝聚力和亲和力就在民间里。精英文化是由民间文化孕育出来的”。河北秧歌是民间年节期间表演中呈现出特有的仪式程序和情景内容,是由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民间文化财富。

一、 河北古代秧歌艺术形式在民间文化仪式中的变迁

年节仪式是民间年节时期举行的时期固定的仪式,在傩仪、迎春仪式和元宵节仪式中民间社会的主角——底层社会的普通老百姓为了祈求自己生活更加美好与农耕丰收而进行的祈福活动,这些艺术活动不同程度都是为了表达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河北地秧歌和民间的主要节日都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积淀而成,艺术的形式也与农耕息息相关,举办祈福活动的时间也与农历的节气保持一致,百姓依据农历的节气举行不同的艺术表演仪式,常见的有具有群体性的广场舞队和固定的表演节目,比如民间年节采用大、小场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表演上运用和各种任务扮相,如领舞者(侩、妞、婆子、老杆、伞头、头跷等等)以及其他的丑、旦、生等行当或角色,通过各种任务性格的不同风格动作表现剧情和人物,从而达到传达仪式内容的效果。
(一)傩仪
傩仪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驱鬼逐疫”的仪式,始于近千年前,在商代的驱鬼逐疫活动中已具有独特的固定程式,当傩被纳入“礼”的范畴之后,进一步推动了他的仪式化。至周代该种傩仪称之为“傩”的仪式被继续沿用于宫廷。并在每年的春、秋、冬三季,举行级别、规模、范围不等的“驱傩”活动。
“篓子灯”就是河北东部唐山市丰润区、丰南市等的沿海村落流行的一种古老的傩俗。在丰南傅庄子村至今还有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耍篓子等的习俗。丰南篓子是一种角色化的傩舞形式,其表演内容为《五鬼闹判》,共有六个角色,一个判官,加上五个小鬼,另外配有锣鼓队十余人。表演者均为男性,不固定人选,着便装。五个小鬼各有区别。锣鼓队后面跟着两个挎篮子的,一只蓝内装着纸质的荷花灯,另一只蓝内装火种,逐个将荷花灯点燃。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连续三个晚上,篓子灯具要集中在村西药王庙空场地焚烧,整个仪式的表演表现出一种庄重、神秘的宗教色彩,同时,也充满着愉快、向善的娱乐气氛。

(二)迎春仪式

迎春仪式产生于东汉时代,后逐渐消亡,但喜迎新春的思想一直被人们传承了下来,迎春仪式是民间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到了唐代随着鞭春仪式的流行,迎春仪式成为了一种以为主导,以百姓为参与主体的庆典仪式,其仪式的严肃性开始受到挑战,迎春的喜庆气氛在民间变得越来越热烈。

(三)元宵节仪式

元宵节仪式始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在汉文帝在位时,发文将正月十五统称元宵节。汉武帝又将“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节日的转变经历了有到民间,从中原到全国的变化过程,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盛大的民间节日。元宵节的节气与民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延长其活动时间。汉代为一天,到了唐代为三天,宋代达到五天,明代则与现代春节相近。

二、推广河北地秧歌艺术,传承民间年节文化

河北秧歌艺术石河北大地百姓文化生活的具体写照,包含着很多文化因素,是勤劳河北劳动人民乐于参与的艺术形式,推进对河北民间秧歌的认识,也是劳动人们认知整合的知识的过程:“在一种重要的作用上,认识者是肉身性的,处在世界中,而不是脱离肉体的、无世界的主观性。如常识所认为的那样,认识者具有一种特殊的个人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背景。”这是梅洛·庞蒂对现象学——诠释学的论述,也是“默会知识”的提出者既包括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论段,他们提出的理由竟如此相似。
目前,我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变化内容及其速度差别:经济、社会制度和机构、科技等方面的变化是较快的,并且是显性的;自然环境、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时较慢的,并且是隐性的。后者所以变化较慢,在于它们固有的合理的存在价值和方式。如自然环境和文化。你想改造自然,自然在一定时候就惩罚你,河北秧歌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历史演变的年节仪式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下形成的。在当下社会的转型时期,我们必须尊重民间文化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出新的艺术生命力,从而传承民间传统年节仪式中的浓厚乡土文化意蕴,使其不断的稳定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巫允明.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139.
[2]周大明.河北舞蹈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44.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39.
本文系河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基金项目:S2013Y24。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lywhlw/lw33281.html上一论文:简论普遍运用民族符号 促进仡佬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