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禅家文化图形对标志设计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704 浏览:156795
论文导读:
摘要:禅宗美学从唐代后就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如果标志中应用禅的图形,就会赋予标志极大的生命力,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设计师通过研究禅的图形在标志中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运用传统的有价值的思想,让标志具有更多的内涵,使标志形意神合一。
关键词:禅文化;标志设计;形;意;神
2095-4115(2014)01-99-1

一、禅宗美学思想

禅宗美学为中国美学所带来的新的美学智慧,即从经验之世界,转向心灵之境界。它所贡献于中国人的是一种极其细致精巧、空灵活泛和微妙无穷的精神享受。

二、禅家文化图形的表现形式

有些图形中常常含有禅家的思想和禅机,这些图形可以称为禅家文化图形,还有一些是禅家本身就有的图形,像禅家的一些手势,和做禅语时借用的图形。
中国传统的图形题材中自然万物——风、花、雪、月、星、辰、山、水、松、竹、花、溪、梅、兰、菊、莲等主题常常含有禅机。这种以事物为喻,机锋妙语的智慧,使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对图形的接受过程中添了许多乐趣,对图形的领略与传播也是经久不衰。

三、“禅”的图形在标志中应用

(一)“禅”的图形在标志中应用的发展

中国标志设计有很久远的历史: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刻树画图以及后来的太极八卦图、甲骨文、象形文字、卖出物品上的草标、买卖牲畜的烙印、店门外的旗幡、驿站的灯笼、个人的印章、明清时期的“同仁堂”“泥人张”等。同仁堂标志(如图1)外形为圆形,象征着中药剂型的代表——“丸”。“同仁堂”三字仍采用启功先生手书的牌匾字体。字两旁是艺术化的“双龙”,龙体为草叶形,似龙似草,亦龙亦草,寓意为龙与中草药同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传统文化代表。双龙头之间有一个圆圈,如一颗明珠,既寓示同仁堂为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寓意同仁堂所生产的中药如同珍珠般宝贵。这种图案的运用使标志拥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色彩,同仁堂的标志深入人心,也使它成为中国老字号。
禅家文化的图形在标志发展中不断地被运用和创新,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禅家图形在运用中更要注意形、意、神的表现和运用。

(二)关于禅的图形在标志中的形、意、神、的引用

1、“形”的提取与衍生

在现在的标志设计中,存在着许多标志含有禅的图形,注重对图形原的应用,加上和现代元素的结合,对于形的运用要对原来的图形进行简化和提炼,提取最精华的部分加以运用。
像陈幼坚公司的标志 (如图3)就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四喜娃”的图形(如图2),四喜娃是四个娃娃,一共两个头,四只手,四条腿,形成“四子争头”的有趣画面。不但切题,而且新奇有趣。四喜娃本身就是用一种图形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和人生四大喜事,这种表达形式是禅家图形中人们比较喜欢常用的表现形式。陈幼坚设计公司标志对四喜娃的原形进行提炼和简化,使其容易识记,色彩上图案运用渐变的,用黑色做底色,增强了现代感,基本上保持原形,借用“四喜娃”的吉祥的寓意,寓示着公司的发展会一帆风、顺吉祥如意。
在禅家图形的基础上创造新设计出的标志,可以直接传达要表达的情感和文化,而有一些禅家文化的图形是直接用自然事物来表现,使标志容易让现代人接受,让世界接受。

2、“意”的沿用

现代的标志更注重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像设计大师孔森设计的深圳水上公园的标志(如图5)就是以“太极图”(如图4)为基础设计的,并在“太极图”框架里加入了上下翻卷、生生不息的水纹造型,体现出“水上乐园”中主题“水”的形态千变万化的特点,它在强调动感、和谐的形式美的同时,蕴涵着变化统

一、收放自如的哲学理念,传递着禅家学说的“动静观”和“时空观”。

3、“神”的延伸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标志设计不以写实为主,而是侧重通过简洁的图形能够传达产品的理念。这也是禅家学说的“传神”的理念。如日本麒麟饮品公司推出以“陈幼坚”为名的全新中国茶——MR·CHAN TEA(如图6),行销日本全国。
MR·CHAN TEA的标志设计融合了浓郁的中国佛法的理念,手中拿的是一片茶叶,叶有佛生的含义,茶道本身具有很久远的历史文化,喝茶也蕴涵着许多的禅机,和对人生的感悟,此标志对于茶的阐释准确到位,又飘着浓浓的“茶香”,使它在日本很有市场,说明这种具有浓浓的中国味的标志会被人们地深深记住,这种理念也会被人们传播。
参考文献:
[1]丁梦南.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19) .
[2]杭间,何洁,靳埭强.岁寒三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
[3]刘方.中国禅宗美学的思想发生与历史演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作者简介:
卢钰,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艺术系。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lywhlw/lw20225.html上一论文:探讨文化·双基·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