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基于校企文化融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652 浏览:120330
论文导读:
[摘 要]当前,校企合作育人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共识,但这一合作停留在物质层面居多,尚未能做到真正作用上的文化融合。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创新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职业精神、优化评价体系等策略,推动校企文化融合,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实现 “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校企文化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校企的深度合作必定是以文化的融合为标志。高职院校需要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创新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 校企文化融合及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校企文化融合指的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基于对人的关注,从人的职业素质培养和能力发展的角度,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交融渗透所创设的一种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情境。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校企文化融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高职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尤其是文化特性要求,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为企业“量身打造”真正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从而提升办学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

对于进入企业的毕业生来说,最大的障碍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对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入和认同。通过校企文化融合育人,让高职生在校期间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熟悉、了解并认同、接受企业文化,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需要

文化的传播与输出显得尤为重要。企业通过校企文化融合,主动传输自己的企业精神、企业制度和管理理念,与校方一道培养拥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准员工”,使之迅速适应企业并对企业保持一定的忠诚度,有助于企业降低人力资本,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最终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校企文化融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普遍性理由

当前,尽管高职院校大都已认识到校企文化融合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这种融合培养人才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无论合作的形式、内容都较粗浅,尚未成系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一)融合尚处低浅层次

受认知等因素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并未将文化融合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只是将之视为“第二课堂”内容的有益补充,排除在了教学实践环节外。有的学校单纯地以为融合就是文化互动,校企联合举办文体活动,邀请行业专家老总来校作讲座,互动交流一下,就算是引行业企业文化入校了;有的以为融合就是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在校园塑名人雕像,摆几件器械作点缀,在教学实训场所弄点机器、贴张标语、竖块警示牌就好了;还有的事先未对行业企业文化和自身校园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不管对方的企业文化是不是适用,简单的为融合而融合,强行“拉郎配”,结果不伦不类。

(二)融合对象选择不精到

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系统性、创新性、传承性等诸多特征,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应该说,目前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真正称得上有企业文化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创办时间不长,企业规模不大,再加上认知存在理由,自身就面对着一个如何培育文化的过程。他们当中有的尽管已经建立了企业文化,但其所谓的企业文化并不成熟,更多的是出于对行业文化的认识,缺乏自身独特性,文化输出与传播的价值有限,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选择与什么样的企业开展合作需要精到、审慎。

(三)融合缺乏科学系统规划

在许多人看来,校企合作投入硬件设备共建实训、实验室,易操作且见效快,与之相比,文化融合则因内容虚幻而显得无从下手,合作无论力度、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不及前者。校企双方由于对两种文化到底该如何融合、人才培养环节中具体要融合到哪一步、各自作用应如何发挥等未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和科学系统规划。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尽管校企双方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实践,但收效一般。

三、校企文化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探索

校企文化融合,应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双方依托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践、文化交流、质量评价等方方面面体现并渗透文化融合,树立系统培养理念。

(一)优选合作企业,创新培养方案

学校应精心选择与那些企业文化培育相对比较成熟的企业开展合作,充分激发它们的兴趣,调动它们的积极性,促使企业主动参与到文化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全过程。依据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包括文化特性在内)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能力要素、教学实践比例等,以此凸显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开放性。[1]在教会学生一技之长的同时,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拥有一定企业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

(二)融入企业文化,重构课程体系

学校切实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架构并确定职业能力培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养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层面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从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明确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要求,确定课程目标。将企业文化、职业能力、职业精神等内容融入到始业教育课、思政法律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教学以及专业课中去,加大课程改革和开发力度。在课堂专业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案例剖析、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手段与策略,有意识地将优秀企业的企业精神、职业道德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三)渗透企业文化,强化实践教学

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教育有效融入到校内外具体实践教学中,一是通过引文化入校等方式,在校园环境布置与氛围营造上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优秀行业、企业文化精神。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论文导读: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等,全面客观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参考文献王振洪.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育人机制探索.教育研究,2011,(10).责任编辑蓝光喜上一页12
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训中感受企业文化,二是积极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厂中校”,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跟班作业、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企业工作氛围,培养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担任教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实现企业管理理念与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推动校企文化融合。

(四)拓展文化交流,培养职业精神

教育需要隐形,文化育人靠渗透,而文化交流则是最好的载体。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开展企业文化调研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实地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的总体需求,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邀请企业的老总和专家来学校,开设各种讲座、论坛、推介会、专题报告会等,有针对性地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价值理念及人才总体需求等,从而加深师生对企业、行业及产业的整体了解。与此同时,学校派出教师学生到企业,企业组织员工走进校园,双方共同开展技能大赛、文体比赛等文化互动活动,实现校企文化的互补和融通,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五)引进企业标准,优化评价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到底如何,社会和用工企业最有发言权。为此,我们应彻底摒弃过去那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赖的终结性评价标准,坚持开放、多元、立体地评价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要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的用工标准和能力要素(包括文化特性在内),根据专业不同,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积极建立由行业企业、毕业生以及社会第三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和体系,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和职业人,评价过程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涵盖在校期间、毕业后1年、毕业后3-5年三个阶段,评价指标应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等,全面客观评价人才培养质量。[2]
参考文献
[1][2] 王振洪.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11,(10).
责任编辑 蓝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