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辩论型谈话节目传受心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908 浏览:119433
论文导读:
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是一档辩论型谈话节目,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欢。其每周选取社会热点和争议话题,请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现场辩论,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百家争鸣的平台。该节目在重视传受双方心理方面有颇多有益经验,亦有不足之处。
主持人敏锐的观察判断
观察判断力是新闻传播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一虎一席谈》的主持人胡一虎的观察判断,对节目的成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敏锐地掌控着节目现场,其看似泰然自若地坐于台前倾听,其实一直观察着嘉宾和受众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言语活动等。当辩论焦点不够“劲爆”时,他会抓住话头挑起“事端”,勾起众人说话的;当嘉宾情绪激动时,他会立马介入进行疏导,或转移话题,或言语劝服,避开嘉宾出现过激行为;在辩论双方话题偏离节目主题的时候,他又会随机应变,借着话头提出议题。胡一虎对现场的掌控,使得各方观点最大限度地碰撞,从而把节目一步步地推向。
“意见领袖”的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也被称为印象整饰,是指通过某种方式影响他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利用行为去沟通关于自己和他人间的一些信息,旨在建立、维持或精练个体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一虎一席谈》采取“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节目模式,虽然现场观众在节目中有较多的发声机会,在人数上占优势,但辩论的主角毫无疑问是担当嘉宾的专家学者。他们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和代言阶层,希望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受众的想法。这就具备了印象管理的第一步——印象动机。通常我们看到的嘉宾都西装革履、逻辑严密、观点犀利并善于辩论,这些特征很好地塑造出“意见领袖”的形象。比如在“张艺谋该不该被罚748万”这期节目中,嘉宾周孝正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他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前后妇女的综合生育率TFR指数不降反升以及周恩来总理在1971年所做的调查结果为论据,指明独生子女政策“宏观无效,微观有害”。其渊博的学识、专业的视角、幽默犀利的语言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类似这样的过程实际上是嘉宾选择自我推销的印象管理策略来完成“意见领袖”形象的构建。
有些嘉宾还会根据对方的反应来巩固和保持自己的形象,每当自己的论点遭到反驳时,他们都会据理力争,甚至严厉呵斥,以达到调控印象管理过程的目的。正是这些“意见领袖”不断碰撞观点,让《一虎一席谈》成为百家争鸣的平台,提高了受众的兴趣,增强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辩论现场的情感互动
媒体与受众间的心理互动是通过移情实现的。移情是指“在人际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二是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对方心理,感染对方。移情的运用,可以让传播者真正理解受众的心理,并切实感受到受众的情绪情感。《一虎一席谈》节目的选题大都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发生的焦点事件和热门话题,能很好地拉近节目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辩论中涉及到的理由是节目组设身处地地体验公众需求、公众渴盼和公众情感后精心选取的,这些理由在节目中被充分讨论,有助于传受双方在心理上进行互动。另外,主持人胡一虎也常常使用“移情”策略,鼓励场下观众现身说法。很多时候,观众的寥寥数语就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话题讨论,感染了现场的人,引起大家的共鸣。
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
需要是个体在“感到缺乏什么”和“期望得到什么”这两种状态下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传播活动中,满足受众需求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一虎一席谈》首先满足了受众的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这种互动包括情感互动和人际模拟互动。情感互动即移情,而人际模拟互动指受众观看电视时所产生的身临其境之感。随着注意力被吸引,受众会慢慢地“加入”到节目中,产生诉说和行为,对讨论的理由表示赞同或反对。当节目中的观点与自己相符,或是节目中提到的事自己也曾经历的时候,受众就会得到一种社会认同。而且,受众聆听他人的观点还可以了解更多外部世界信息,并以此为参考调整自己的看法和行为,防止思想落伍和与社会脱轨。
对受众态度缺乏必要的引导
新闻态度是新闻主体对新闻的认知、评价和行为倾向,是新闻主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媒体的工作目标之一是通过新闻传播转变受众的新闻态度,从而影响受众的行为。这也就是说媒体本身需要有自己的立场,要有引导舆论的意识。但《一虎一席谈》提倡的是建立“公共话语平台”,尊重所有意见。其过于强调“自由”,而忽视了“责任”,这是该节目的不足之处。
“公平、平衡”的多元话语空间固然重要,但过于平衡的传播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会引起受众思想上的混乱。辩论各方看似都有道理,受众应该听谁的?辩论良久却无结论,受众的态度如何转变?所以,无论是塑造受众态度还是转变受众态度,《一虎一席谈》都有欠缺之处。辩论的过程固然精彩,但没有结论的辩论对社会矛盾的解决很难有推动作用。
结 语
总之,《一虎一席谈》作为一档比较成功的辩论型节目,其主持人敏锐的观察判断、意见领袖的印象管理、辩论现场的情感互动,以及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都是该节目的成功之处,给我国谈话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但是其缺乏预设立场,不利舆论引导的瑕疵也需业界引以为鉴。
参考文献:
①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②马未然:《从〈一虎一席谈〉看辩论型谈话节目》[J],《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2期
③赵宁:《〈一虎一席谈〉的成功之处》[J],《青年记者》,2008年11月下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hxlxlw/lw50042.html上一论文:关于舞蹈艺术演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