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西藏乡村社区信息传播形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038 浏览:119334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社会制度的转变、经济的发展,西藏乡村信息传播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推进,使得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逐渐嵌入乡村社区的日常生活,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研究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本文基于对西藏地区一个乡村社区的田野调查,归纳总结了西藏乡村社区的信息传播的基本形态,并提出优化西藏乡村社区传播环境的可行性倡议。
关键词:乡村社区;媒介形态;村村通;民族志

一、引言:信息环境变迁与民族学视角

当今时代,大概没有人否认信息传播环境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学者提出“社会的媒介化”[1](P64)的概念,指明了当今生活中,个人与社会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地借助于信息传播媒介所构建的信息环境。
以民族志的研究策略,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媒介影响下少数民族乡村社会村落文化的变迁,国内的学者做了很多的尝试,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在《电视对少数民族传播文化的“修补”-以青海“长江源村”藏族生态移民为例》一文中,作者张瑞倩借助于自己在此地支教的身份,深入基层,阐述了电视的“文化修补”①作用。郭建斌博士深入怒江独龙族居住的村落,用民族志的调查策略,以电视进入少数民族村落后的情况为重点,写作了《电视下乡: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社区——独龙江个案的民族志阐释》[2]。陈默在其博士生论文《空间与西藏农村社会变迁—一个藏族村落的人类学考察》中,以人类学空间理论为基点,用了一个章节,重点阐释了电视与村民生活的关系。
近年来,国家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大力实施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②、“2131工程”③,有效的扩大了广播电视在农村的有效覆盖率。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介入农村社区,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基于以上背景的考虑,本文以民族志的研究方式,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田野调查策略,以堆龙德庆县古荣乡的实地调研为例,试图探讨以下理由:电视嵌入西藏乡村生活以后,村民所接触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同媒介形态所构建的信息环境有什么不同?手机等移动媒体的使用,是否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质的转变?以期勾勒出信息传播环境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粗浅、直观的描述。

二、西藏乡村社区信息传播的基本形态

此次实地调研地,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地处青藏铁路及109国道沿线,下设6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本次调研,重点深入其中三个行政村进行调查,分别是噶冲村、加入村、巴热村。2014年7月,笔者跟随老师走访了堆龙德庆县以及古荣乡基础文化服务主管部门,深入村落进行入户调研,结合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情况,发现古荣乡农村社区信息传播形态呈现出一定地方性特点。从信息传播形态上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突出的特征:

(一)电视媒介— 乡村社区文化生活的中流砥柱

由于电视相较于报纸、广播,具有接受成本低、现场感强、声画合一等诸多优点,几乎成为每家每户信息接受的最主要的渠道。通过入户采访,从随机抽取的来自噶冲村、加入村、巴热村的六户用户家庭样本来看,其中一户有电视机3台,其他五户有电视机2台。对于卫星接收器的使用情况,村民们称为“小锅盖”,覆盖率达到了100%。目前,可以收到包括电视台、西藏藏语频道等50多个频道。九十年代后期,电话逐渐走进每村每户,晚上七八点的电视黄金时段,村民的主要娱乐活动为看电视,西藏藏语频道成为大多数村民的首选。一些教育水平比较高、懂汉语的村民,选择一套综合频道、十三套新闻频道作为获得信息的电视频道。农村青年群体的收视习惯,与内地相比,没有明显的不同。通过与笔者之前的调研结果比较,发现区外年龄在20-25岁的60%以上的青年喜欢看湖南卫视等娱乐频道,古荣乡的青年也展现出同样的收视偏好。目前,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天天向上》等综艺节目,倍受青睐。对于5-15岁的孩子,喜欢看《西游记》、《喜羊羊和灰太狼》等动画片。

(二)口语传播—公共交往空间中的核心

口语传播,可以说是人类最早,也是最灵活、常态化的信息传播形态。时至今日,虽然社交媒体不断更新,口语传播依然是人际传播中的核心方式。人际传播,特别是在藏族地区的信息传播形态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像在甜茶馆等公共领域中,这种口口相传的信息传播形式,一方面有信息保真度高的优点,同时也有容易产生谣言的缺点。
通过村委会等基层党组织的调研,笔者了解到“第一书记”以及驻村工作队的入村,使农村社区信息传播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第一书记”负责一个村的全面工作,政府下达的政策可以第一时间达到农牧区。此外,西藏乡村社区实行“网格化”和“联户”管理制度,联户长、组长的“意见领袖”角色在古荣乡乡村社区中表现突出。可见,在古荣乡农村社区人际传播过程中展现出“二级传播”以及“多级传播”的特点,即政府文件—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组长(联户长)—村民。

(三)社交媒体—吹进农村社区的一缕清风

西藏乡村社区信息传播形态展现出一些新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微信、等社交媒体开始成为村民日常交流的媒介选择。入户调查结果显示,20-30岁青年是社交媒体使用核心人群。他们喜欢用、微信等软件,发状态、与家人联系、交友,这一点与内地学生群体的媒介行为并无大异。值得注意的是,年龄在40-45岁的中年群体也逐渐成为社交媒体的用户,尤其是“微信”在这一年龄群体当中使用率颇高。农村中年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主要集中在信息传递。手机在寺院的普及,增进了僧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手机在僧侣群体中的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微信等聊天软件的使用频率也很高。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即时性、语音发送、费用低。这些特点,与西藏乡村社区信息传播需求非常吻合。
三、社会、媒介与人:传播环境的三重考量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mksxwlw/lw45938.html上一论文:试谈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传播有价值的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