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运用心理学规律 优化中小学合唱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21 浏览:23341
论文导读:手段,提高他们对技能训练的兴趣。借鉴运用音乐课上的一些策略,如将机械简单的发声练习改为生动有趣的小儿歌,或模仿动物小鸟的鸣叫声或火车的鸣笛声等学生所熟知的生动形象,学生练习兴趣大增,比纯粹发声练习更奏效,还能让学生以轻声高位的朗诵来体会歌曲演唱时的头声位置;将呼吸训练比之为闻花香等等。总之,让学生感兴趣,把抽
【摘 要】中小学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心理学规律,利用“审美直觉”,巧选合唱作品;利用“音乐技能曲线”,优化排练过程;综合运用通感和暗示效应,提高训练效果,能优化中小学的合唱教学过程。
【关键词】合唱教学;心理学;优化
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音乐技能、音乐欣赏还是音乐表演,其心理活动均很活跃。随着教育心理理论的发展,心理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音乐理论与实践中来,不仅增强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也为音乐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支撑。在音乐教学体系中,合唱队活动——中小学合唱教学与训练同心理学密不可分,借鉴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音乐心理学的一般规律,能为合唱教师(指挥)解决教学、排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理由,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合唱教学与排练顺利进行。

一、利用“审美直觉”,巧选合唱作品

所谓审美直觉,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具有不假思索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在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如能巧用“审美直觉”,选择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合唱作品,选择合唱队员喜爱的合唱歌曲,效果将更好。审美兴趣与热情会时刻影响学习效果,排练曲目引起注意与期待,合唱队员对合唱作品产生积极的审美兴趣与态度,在审美注意、审美期待再到审美态度的过程排练合唱作品,建立合唱队员的情感体验并使之内化。如果违反这个规律,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作品,学生就会对审美体验对象感到迷茫、困惑,对所演唱歌曲不感兴趣。故选择作品要从合唱队员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审美趣味等出发,促使学生关注音乐作品本身,引起情感共鸣,提高排练效率。
教师同时要留意,受音乐修养的影响,不同年级的审美直觉不尽相同。学生对作品的喜爱与体验是相对的,比如低年级合唱团可以选一些充满意趣的阿塞拜疆民歌《我的小鸡》、活泼轻快的《放风筝》,而中高年级则相应难度增加,选择表现力更强的《春天来到田野上》《太阳出来了》,而初中的孩子则又增加难度,选择改编的合唱曲《美丽的梦神》无调性的现代合唱作品等。教师要根据合唱队整体审美直觉,从合唱队员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队演唱的优秀作品。

二、利用“音乐技能曲线”,优化排练过程

合唱的训练属于审美教学,演唱者能从训练及演唱过程的本身获得愉悦的内心体验,但合唱更是一项复杂的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没有技能技巧,一切都无从谈起。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音乐技能学习综合练习曲线”的特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对合唱的训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优化教学排练过程。
如果我们把历次合唱练习的过程及其效果用统计策略处理后,绘制成曲线图解,以显示学习的进步情况,则如下所示:
(1)训练初期努力、进步很快,呈直线上升趋势。
(2)高原现象,练习效果暂时停滞。
(3)练习晚期努力,突破高原期,迈入练习新高度。
(4)一时不振,练习成绩达到“极限”状态,出现成绩暂时下降的现象。
(5)生理极限。
由此不难看出,合唱训练中从作品识谱到最终表现,学生的成绩及效果是起伏变化的,那么教师就要发挥教学优势,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尽快走出练习误区,优化排练过程,使高原现象快速突破,尽量避开出现成绩暂时下降的现象,尽早超越生理极限。
1. 避开刻板而冗长的技巧练习,限定练习次数和时间。比如发声训练、呼吸训练等,不是“反复地多次地唱练就能掌握”,反之让学生机械练习是有害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错误方向,使学生只关心唱了几遍,练习成了走过场的形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选择不同的策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挥、引导、带动下,不断地体会训练要求,揣摩技巧,提高训练效率。
2. 技趣一体进行训练。受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影响,他们对合唱中技能技巧等基本练习兴趣不高,注意力相对较差,需要训练者充分利用各种训练手段,提高他们对技能训练的兴趣。借鉴运用音乐课上的一些策略,如将机械简单的发声练习改为生动有趣的小儿歌,或模仿动物小鸟的鸣叫声或火车的鸣笛声等学生所熟知的生动形象,学生练习兴趣大增,比纯粹发声练习更奏效,还能让学生以轻声高位的朗诵来体会歌曲演唱时的头声位置;将呼吸训练比之为闻花香等等。总之,让学生感兴趣,把抽象、枯燥、刻板、机械的训练改为具体、形象、有趣、生动的音乐体验,让学生从好学到学好,提高练习效果。
3. 注重审美体验。合唱作品不管是排练前的基本训练还是歌曲本身,其过程都应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好作品容易感染人、教育人,引起演唱者的情感共鸣。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启发学生体会歌曲的音乐性,一切的技能技巧都服务于音乐。音乐是第一性的,是本、是“魂”,以此为指导,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升华音乐。作为充满艺术美的合唱艺术,演唱者即使有再高再难的技巧,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仅靠技术往往不能真正打动人。合唱队员自身的音乐修养、综合素质及生活知识面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作品表现有重要的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讲,音乐技能不是通过刻板的训练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音乐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的熏陶中养成的。合唱队员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挥提高对乐曲的理解,培养音乐修养,注重审美体验,做到既有良好的演唱技能技巧,又善于表现音乐。

三、综合运用通感和暗示效应,提高训练效果

在中小学的合唱训练过程中,教师巧妙运用心理学中的“通感”及“暗示效示效应”,将大大推进合唱训练的效果。
所谓通感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比如将连贯悦耳的歌声比喻为一串圆润光滑的珍珠,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等。在合唱教学中,受训练者把音乐与相关艺术如舞蹈、文学、美术及戏剧等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的听觉、演唱转化,发挥一切意向之间的交错与混合作用,更好地表现作品。如排练《歌唱二小牛放牛郎》时,教师事先备好课,让学生了解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理解人物形象,了解相关历史背景,教师在指挥排练过程中,运用文学——讲解故事;图片——美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通感的作用,将音乐、文学、美术三论文导读:
者有机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审美体验,最终取得良好乃至优秀的表演效果!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合唱指挥教师在训练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语言暗示、行动暗示、态度暗示等策略提高训练效果。如进行合唱技能训练中的呼吸训练——闻花香、啃苹果之类的属语言暗示;再如训练学生的音准,运用柯达伊手势的行动暗示,节奏难点的掌握,可运用声势律动以及奥尔夫教学法,让学生动起来的行动暗示等各方面,另外教师的人际影响、榜样力量、与学生之间的信任程度以及感染力等多方面对学生就是一个客观实在的态度暗示。态度暗示表现在教师工作的多方面,如果一个教师治学严谨、规范,教学策略新颖,他认真的态度、生动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暗示;还有教师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指挥手势的大与小、夸张与平淡,教学语言的丰富与贫乏,无一不对学生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当代心理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质……心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分支众多、边缘模糊的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心理学对教育的支持是勿庸置疑的。运用心理学规律辅助音乐教学,在合唱教学中,利用心理学特点于实际工作中,将普遍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合唱教学更加有规律可循,让老师了解学生心理,探索教与学的规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注:本文获2012年番禺区教育学会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