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路径选择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019 浏览:34628
论文导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部分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国情和面对的压力,针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掌握尖端科技;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引领、技术的率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就为区域创新创造指明了方向。在选择创新路径上,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宜,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体现产业特色、激发创新活力的新路子。

一、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

欧亚两个人类文明的中心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几乎都并驾齐驱,可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中国的科技渐渐落伍了?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从世界历史经验看,经济史表明,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每五十、六十年就会发生一次技术革命。历史上相继从落后进入发达行列的国家,都是通过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早期阶段而实现跳跃式发展的。美国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一系列新工业部门迅速发展起来,到1894年工业产值已居世界第一。德国承担了开拓者的角色,大力发展钢铁、化学、电气、内燃机等新兴产业,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相反,拉丁美洲特别是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亦步亦趋地追赶,至今仍未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金融和贸易上的依附,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从我国的改革实践看,在改革开放36年中,我国之所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挥了主导作用。我国制造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研发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把航天员送进了太空,高精尖技术占居世界一席之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居世界首位,发明专利的申请已经连续3年超过美国,处在世界第一位,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升至第19位。但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可持续发展面对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多数产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仍高达50%。当前,我国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无论从国家大局,还是区域实际,都必须将创新提升到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作为重点发展和着力投入的焦点领域,以科技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跃升。

二、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区域发展的主攻方向

明确创新创造目标。一个区域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目标引领。首先,要制定科学的长远规划。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盯住高端产业发展的方向,超前谋划、超前部署。其次,要有具体可行的短期目标。认真分析、研究区域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促其做大做强;把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把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把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通过完善相关利益分享、风险共担、人员流动等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的配套统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机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推进技术突破和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

三、坚持把创新环境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

健全激励政策。坚持政策导向,加快形成持续有效的创新能力激励机制。完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推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等,实行推动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让创新活力充分涌动。
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科技经费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和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支持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培养创新人才。树立正确的科技人才观,重视从一线发现和选拔科技尖子人,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精神,给科研人员既压担子又卸包袱。加强科学普及,强化科学首先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xxskjlwfw/lw43404.html上一论文:简述如何将美育贯穿科学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