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中原人入闽与河洛文化在闽南传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67 浏览:8846
论文导读:,改东安为晋安县,又从中划分出同安县。由此可知,早在三国以前,闽南已有一定数量的中原居民,从冶县建立之后的300年间,闽南泉州地区是朝廷鞭长莫及之处,偶有战事也都集中在闽北、闽东,至东吴入闽,战火也只波及闽江周围。因此,这些中原入闽移民逐渐占据了整个闽南地区,并开始了与这一带闽越移民的漫长融合过程。(二)中
摘 要:闽南文化是移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分支,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中原移民传入的河洛文化与闽越文化、吴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西方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的具有多元性、排他性、独特性的区域文化。
关键词:中原人;河洛文化;闽南;传播
0000-0129/K(2013)01-0050-06
河洛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河洛文化随着中原人多次南迁入闽,在闽南与古闽越文化交融结合,形成了今天的闽南文化。[1]
移民与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人口在空间的流动,实质上也就是他们所负载的文化在空间的流动。所以说,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迁移。”[2] 移民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方面,随着移民的流动,造成原来文化区域的扩大;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移民所带来的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而形成新的文化。

一、闽越人与闽越文化

在一切社会活动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有了人,才会有各种社会活动;有了各种社会活动,才会产生文化的主体语言和文字。闽南人和闽南文化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
战国以前,《周礼·职方氏》中最早出现“七闽”名称。闽,即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 可见七闽大约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社会。也就是说,古闽人是拜蛇为祖先的。这种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着。漳州市平和县文峰乡的三平寺仍保存着敬蛇如神的奇俗,泉州市南安诗山仍有蛇山庙存在。闽族当是古代七闽地区的土著。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记载有《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春秋末,楚灭越国,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称这个时期的福建土著为“闽越”。他们喜欢傍水而居,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最重要的习俗是以蛇为图腾、短发纹身,盛行原始巫术。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闽南是闽越人的天下,闽越文化盛行。

二、闽南文化的形成

(一)秦汉三国时期中原政权对闽南文化的影响

秦末汉初,政府虽然在福建设立闽中郡和闽越国,但由于均实行“以闽治闽”的方略,所以汉文化在福建尚未有大的影响。西汉元封十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兵灭亡闽越国,为绝后患,模仿秦迁六国贵族于咸阳的策略,把闽越族的贵族、官吏、军队以及部分百姓强制迁往江淮一带。《史记·东越列传》载:“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汉武帝的移民政策,给福建带来严重后果,尽管尚有一部分闽越人隐遁于山林湖泊之间,终因人口锐减,使原来就不发达的福建经济、文化愈加落后。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闽越故地重设建制,称冶县。冶县建立之初,人口不及1万,主要集中在闽东和闽北山区,居民结构主要是闽越遗民,还有少数南下吴(汉)人。大约从这个时期开始,分散于闽中郡各地的先秦遗民,无不纷纷寻找安靖之处,聚集到当时尚人烟稀少的泉州一带。
汉代以后,中原汉文化逐渐向东南沿海扩展。三国时,孙吴据有江东,以福建为后方基地,故重视对福建的治理和开发。孙吴政权多次出兵福建,对山越采取军事镇压政策,“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继而在福建设置建安郡和建安、南平、汉兴、建平、闽侯五县。永安三年(260年),东吴即建东安县于泉州西门外的丰州,属建安郡。孙吴政权除了在福建驻扎军队、派遣官吏治理外,还将许多罪犯流放于福建,同时也有一些士民避祸闽中。西晋咸宁六年(280年),又置绥安县于漳浦。晋太康三年(283年),改东安为晋安县,又从中划分出同安县。
由此可知,早在三国以前,闽南已有一定数量的中原居民,从冶县建立之后的300年间,闽南泉州地区是朝廷鞭长莫及之处,偶有战事也都集中在闽北、闽东,至东吴入闽,战火也只波及闽江周围。因此,这些中原入闽移民逐渐占据了整个闽南地区,并开始了与这一带闽越移民的漫长融合过程。

(二)中原人的南迁和河洛文化的入闽

晋时,“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山志》详记这八族为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乃是中原大族。这中原人入闽与河洛文化在闽南的传播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南迁,此次南迁,揭开了中原人大举入闽和河洛文化大规模传入闽南的序幕。
南迁的中原人在闽南主要分布南安江(今,得名始于此时)和洛阳江两岸,从、洛阳江的命名上可见一斑。中原人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庆、宗教信仰等民俗逐渐取代土著民俗而占主导地位。他们带来的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的河洛文化,给原住民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同时,汉人开始与土著通婚,两种习俗的糅合产物也逐渐成为闽南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人南迁,首先是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的传播。中原人初来乍到一块陌生的土地上,与原住民的沟通和交流上必定存在语言障碍,要解决语言关,就势必要向原住民学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一地区存在两种语言,一种是中原人带来的河洛语,一种是原住民的方言。当时,原住民生产力是落后于中原的,原住的闽越人也没有本族群的文字,而中原人的语言在商代就已成用语,叫河洛语,是成熟的语言。所以中原人进驻闽南以后,其成熟的语言、先进的文字书写、礼仪、服饰、民间信仰、建筑风格等,都是原住民所要学习的,再加上当时的中原人南迁是在非组织下进行的,原住民的心理上少了敌对情绪,而先期入闽的中原人或多或少还保留着中原的河洛文化,他们也更容易接受来自故土的东西。因此,占优势的河洛语言被普遍使用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为什么中原人南迁入闽而未定居在闽中和闽北呢?第一,闽中和闽北山多地少,存活空间小;第二,在心理上,南迁的中原人认为越向南越安全;第三,泉州一带地理上依山傍水,既便于农耕,也便于渔牧,是休养生息的天然场所;第四,闽北历史上受闽越文化影响较深,这种严重的文化隔阂影响了汉人迁徙计划,促成中原汉人进一步南迁到闽南。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一论文导读:时开始。原住民方言与河洛语的结合,就是“泉州语”的雏形,泉州方言的形成,也应从这个时期算起。中原人入闽与河洛文化在闽南的传播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上一页12
概而论,南迁的中原人并不一定全部都定居在泉州地区,只是具体数量已无从考证。总之,真正作用上的开发泉州,当由是时开始。原住民方言与河洛语的结合,就是“泉州语”的雏形,泉州方言的形成,也应从这个时期算起。中原人入闽与河洛文化在闽南的传播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