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论红色旅游背景下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文化开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673 浏览:147781
论文导读:》、《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有歌颂军民鱼水情深的《子弟兵和老百姓》;有宣扬正义反对侵略、赞颂革命大无畏精神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和《五月的鲜花》;还有表现燕赵儿女勇敢正义、不畏的电影配乐。这些影视歌曲和配乐融入时代、地区、民族和民俗等多种文化元素,真实地记录了保定抗战历史,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如火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集中反映保定抗战题材的影视音乐作品,凭借特殊的时代背景、政治因素、文化内涵成为中国革命红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保定红色旅游宣传的有效载体,如何充分发掘抗战影论红色旅游背景下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文化的开发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视音乐文化资源,使之发挥品牌效应,已然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保定抗战影视音乐创作的梳理,指出其特点和文化内涵,并提出了抗战影视音乐文化开发和保定红色旅游相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保定抗战影视音乐 文化开发 红色旅游
:A

一、创作概貌

1 十七年时期
十七年时期(1949年-1966年),由保定抗战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有8部之多。它们分别是:《新儿女英雄传》(1951年)、《平原游击队》(1955年)、《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年)、《狼牙山五壮士》(1958年)、《小兵张嗄》(1963年)、《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白求恩大夫》(1964年)、《地道战》(1965年)。这些电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和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创作完成的。它们历经建国初期的试探摸索,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最终走向六十年代的经典确立。这一时期,电影音乐主要采用了配乐的形式,用器乐演奏或无歌词的人声哼唱来表现影片内容。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仅限于渲染气氛和烘托情绪,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千人一面”。电影配乐呈现出依附于影片内容的特点,且创作形式单一,艺术性不强。究其理由是时代政治要求电影为抗战主题和军事思想歌颂服务。在简单意识形态功利目的的绝对支配下,过于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淡化了审美娱乐功能,电影的宣传教化作用被无限放大,从而制约了电影音乐参与剧情创作的深入。十七年时期的电影音乐自1959年后迎来了创作,较为宽松的政策激发了作曲家们音乐创作民族化探索的热情。此时,《白求恩大夫》和《地道战》的影片配乐一改惯用的西洋乐队编配,转而采用新的中西混合乐队形式。作曲家对器乐音乐的民族化探索构成了影片配乐创作成功的关键。
2 新时期
1991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保定抗战影片《烈火金刚》。影片音乐《大平原》是一首地域风格浓郁的电影主题歌。全曲以“情”为主线,旋律跌宕起伏、千回百转,歌颂了对故乡、对战友、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流露出爱憎分明、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这一时期,电影《敌后武工队》(1995年)和《少年英雄》(2004年),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和《烈火金刚》(2004)的影视音乐均有出色表现。这些影视剧的音乐多采用歌曲的形式,既有高度概括剧情的主题歌,又有用于重要场景抒情言志、烘托气氛的插曲。英雄世俗化的创作理念,摒弃了高、大、全的审美观点,成功定位平凡与伟大的关系,歌词内容由单纯歌颂、教化转向对人性的探索和真善美的体味。剧中音画配置的关系已不再囿于音画同步的层面,音画对位、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的交替运用拓展了影视音乐的表现作用,多角度、深层次地揭示影片内涵。新时期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歌曲)的创作有了本质上的转变。对英雄主义的描绘由过去歌颂“神”变为歌颂“普通人”。歌曲表现的英雄形象有情有义,也有缺憾,呈现出追求自然、真切,具有情感共鸣和亲和力的生活化内容。影视歌曲成功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参与到剧情创作中来,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与消费社会的迅速形成,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迅速变革相联系的,是时代与变化了的观众在(影视)创作上留下的印记”。

二、特点和文化内涵

1 感情真挚,与时俱进
这些电影音乐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充满了真挚的情感。由于作曲家大多历经林弹雨,经历过战火的考验,他们对生死、对和平的体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深厚的生活积淀为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中,他们把对国家、人民、故乡的挚爱融入艺术创作,创作出威震敌胆的李向阳、质朴憨厚的高传宝等多个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这些经典的电影音乐犹如战斗号角鼓舞了全体国人的革命斗志,既唤醒了普通民众的抗战记忆,又有以史为鉴、激励现世的作用。它所体现出的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至今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2 燕赵风骨,历久弥新
文化的地域性是区域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结构交互作用的结果。保定地处燕赵腹地,兼有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亚高山草甸等地貌。历史上这里曾是农耕族和游牧族对峙、交融的前哨。频发的战争和民族融合,不但蕴育了慷慨悲歌、刚柔相济的燕赵风骨,也赋予保定人重义任侠、安土重迁的品格。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最突出的莫过于根植于乡土艺术中的燕赵风骨。《烈火金刚》里凄楚悲壮的冀中吹歌,《小兵张嘎》中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唢呐、管子、梆笛、板胡等特色民族乐器的运用,无不彰显着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浓郁的人文色彩。即使是细腻、哀婉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少年英雄》的主题歌),也浸透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风貌。这些歌曲和配乐与影片出殡、结婚等燕赵风俗描写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又增强了生活气息与艺术感染力。它所传达出来的燕赵风骨虽历经时间的磨砺却愈发生动鲜活。
3 抗战文化,意蕴深远
保定抗战影视音乐作为保定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影视剧播出以来,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不可否认,这种视听结合的音乐欣赏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广泛地传播了抗战文化。它们中有歌唱领袖的《的话儿记心上》;爱国爱家的《大平原》和《在太行山上》;有反映斗争生活的《地道战》、《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有歌颂军民鱼水情深的《子弟兵和老百姓》;有宣扬正义反对侵略、赞颂革命大无畏精神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和《五月的鲜花》;还有表现燕赵儿女勇敢正义、不畏的电影配乐。这些影视歌曲和配乐融入时代、地区、民族和民俗等多种文化元素,真实地记录了保定抗战历史,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如火如荼的抗战生活。激昂、悲壮的音乐深刻地揭示了影片所蕴含的抗战文化,使人物呈现出多侧面、立体感。影视音乐成功地作论文导读:权的影视音乐文化品牌,运用新型技术和影音设备,开发手机铃声、无线音乐、动漫音乐、MTV、广告音乐等现代传媒,拓展红色旅游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拓宽影视音乐表演空间,打造红色旅游新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音乐表演空间的拓宽,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剧场、音乐厅等传统场馆对音乐表演的深层阐释,他们走进音乐文
为一个独立的深层叙事元素与画面同步存在。音画同步共同塑造的综合视听艺术形象营造出超时空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红色旅游与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文化开发

保定抗战文化挖掘由来已久。早在“十一五”规划和第九届党代会,保定市就提出把红色抗战文化品牌培育作为一项战略列入文化名城建设。2007年1月10日,保定市旅游局推荐的红色旅游线路——“跟着老电影去旅行”,被电视台完美假期评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由此揭开了保定抗战影视旅游的序幕。与此同时,保定市委审时度势以抗战文化为龙头,深入贯彻《2005—2010保定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挖掘抗战影视文化内涵,提出组织创作一批反映保定历史文化和主流人文精神的影视、艺术作品,推出一批具有保定特色的原创型文艺精品,并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诵经典、唱红歌、读红书、讲传统”活动,开启保定首届“红色文化季”,启动“跟着老电影到保定旅行——群星璀璨映保定”活动。2010年8月27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保定日报社联合推出,以保定抗战影视音乐为创作主旋律的大型交响乐史诗《太行魂》,再次掀起抗战文化建设的,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然而,理由也是存在的。保定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对抗战影视旅游的开发还仅限于影视外景地和故事发生地。许多景点还是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走马观花式的行程很难融入到当地特定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中,旅游产品简单化、程式化,客源老龄化,缺乏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虽然拍摄了《水上游击队》、《狼牙英雄》等一批反映保定抗战的新作品,组织排演了新剧目和文化节,但是对抗战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没有形成品牌,忽略了影视文化的传播功能,特别是影视音乐文化的传播。究其理由是思想认识不足,整改措施不到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 完善对影视音乐文化的认识
影视音乐文化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音乐文化创造。它包括影视音乐本体研究、文化和音乐的有机联系两个方面,具有群众性、时代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商业性的特点。影视音乐文化开发,旨在把影视音乐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和阐释,探讨其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根植于闻名中外的保定抗战文化,对它的研究不能囿于影视艺术的本体层面,应运用现代学术的研究策略,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深入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更多地关注时代文化、经济教育、社会民俗、民间音乐等领域。一方面从时代、社会、文化的宏观层面剖析燕赵文化环境对抗战文化的孕育,探究保定抗战文学的成因及对影视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立足影视音乐是人的一种文化选择、一种文化行为的认识,围绕作曲家、剧作家的创作活动,追溯保定抗战的历史轨迹。
2 依托影视科技,建立红色旅游创新机制
影视艺术自形成之初就与人类的科技创新紧密相连,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其特有的视听语言、综合的表现手段、运动逼真的画面使人们普遍易懂、广为接受。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方式的运用,最大限度发挥影视艺术表现功能的同时,也广泛地传播了影视文化,特别是影视音乐。保定红色旅游不缺文化,缺少的是文化创新品牌和规模化、产业化机制。以抗战影视音乐为例,这些历史厚重、政治色彩鲜明的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与现代观念包装下的大众娱乐性质的旅游业宗旨相背离。因此,如何将丰富的抗战影视音乐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资源是急需解决的课题。出路在于政治娱乐化,树立品牌意识,建立红色旅游创新机制。一方面从市场出发,满足普通消费者娱乐、休闲的刚性需求,用通俗、时尚的旅游产业发展观来重新解构影视音乐资源,使影视音乐传播引发的旅游活动渗透至主题乐园、拍摄基地、音乐节等新领域;另一方面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结合,创建“论红色旅游背景下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文化的开发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嘎子嘎”、“魅力狼牙”、“浪漫白洋淀”、“地道惊魂”等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影视音乐文化品牌,运用新型技术和影音设备,开发手机铃声、无线音乐、动漫音乐、MTV、广告音乐等现代传媒,拓展红色旅游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拓宽影视音乐表演空间,打造红色旅游新亮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音乐表演空间的拓宽,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剧场、音乐厅等传统场馆对音乐表演的深层阐释,他们走进音乐文化赖以存活的自然环境,追寻心灵的回归和自然的和谐。保定抗战影视音乐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性,饱含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地域文化。这些影视音乐与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记录抗战的历史进程,表现主流价值观念和文化信仰,体现科技、娱乐、资本、作用的交叉关系。把红色旅游与抗战影视音乐开发结合,让影视音乐走下银屏,走进红色文化浸润的燕赵山水。不但能够开拓抗战影视音乐表演的空间,而且还可以延伸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人们一改传统的游览方式,在实景音乐剧中亲身体会保定抗战的风云变迁,用眼观看苇绿荷红的淀上风情,用耳聆听冀中古乐、抗战歌声,用心体味保定的风土人情,感悟影视音乐传播的抗战精神。只有在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不断实践抗战影视音乐文化的开发,才能挖掘红色旅游的文化潜力,打造保定红色旅游的新亮点。
注:本文系2012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红色旅游背景下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文化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编号:201201068),本文为结项成果。
参考文献:
[1] 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王莹,女,1977—,辽宁锦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筝教学及艺术理论,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王刚,男,1978—,河北保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胡教学及艺术理论,工作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