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集邮、档案和校园文化互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30 浏览:19443
论文导读:
1002-7661(2014)08-0099-02
集邮是以邮票为载体,反映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的意识形态。集邮不仅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记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而且如今,它日益以一种高尚的、有益的、开放性的社会性文化形式,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2009年4月16日,在古都洛阳举办的举世瞩目的“人类文化活动的奥林匹克盛会”——中国2009世界邮展,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创造了世界邮展史上新的记录。邮展上,一枚枚珍邮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芒,真实生动地记载历史,展现人类的进步与繁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震撼!
作为一位集邮爱好者,同时又作为一名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我,在感慨之余,感到集邮与档案和校园文化这三者的关系是多么的密不可分!
档案与邮票表面看来互不相干,实际上有着密切的关系。邮票作为品以其特有的真实性,直观而又形象地折射出历史发展的印迹,它是历史的缩影。历史形成了,保存了历史。邮票,是历史档案的又一种表现形式,是历史档案的又一种载体。
方寸邮票看中国。邮票,见证着共和国六十年的风风雨雨,承载了共和国六十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史的见证,是一部光辉史诗的艺术再现,通过它我们惊奇的看到中国历史上留下的瞬间记忆,听到了邮票背后的许多故事:
随着我国第一枚邮票——大龙邮票的问世,拉开了中国邮票发行的序幕。于是,从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的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慈禧寿辰票,到大清邮政成立后发行的红印花加盖票、蟠龙邮票等,邮票以它独特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近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段屈辱历史。辛亥革命的爆发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随之而来的是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的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民国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部分邮票从第一套伦敦版帆船图普通邮票到加盖“中华帝国”字样的邮票,从各种限地区贴用邮票到金圆、银圆票等等,无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混乱的政局和社会。到了革命战争时期发行的邮票有赤色邮票、苏维埃邮票、中华邮政邮票、战时邮政邮票、边区邮票、各解放区的区域性邮政邮票和人民邮政邮票,这些邮票在中国邮政史和邮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每一枚邮票都是极其珍贵的革命文物,真实地记录了人民战争节节胜利的历史进程,每一枚邮票都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新中国邮票真实地反映着伟大祖国半个多世纪走过的光辉历程,在方寸之地谱写出境大格高的传统文化和建设成就史诗。新中国邮票,题材广泛,印制精美。它充分反映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方面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透过这一枚枚邮票,我们看到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经历的艰苦的建设过程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当然,历史是真实的,也是全面的。邮票给我们记载下了成绩与辉煌,也向我们讲述了自然灾害为我们留下的心痛:
在历经了十年重建和十年振兴以后,1996年发行的一套新唐山的邮票,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的几乎说是灭顶之灾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夏天,我国又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之灾,在那年我们发行了抗洪救灾邮票。大家都知道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灾情之重,范围之广,救灾之难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在党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灾害,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于是,历史和目光永远凝注在了2008年5月20日发行的特种邮票——特7—2008方寸之上。
这,就是邮票的魅力。方寸之间,记录大中国的历史与梦想;国家名片,展示新华夏的光荣与辉煌;一本邮册,记载民族的巨变与沧桑。邮票,以它独特的视角,珍藏着历史的记忆,展示着历史档案的艺术辉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神话。
既然集邮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经历并反映了国家的建设历程,记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张顶级的国家名片,为适应新形势要求,我们就应该把集邮文化传承下去,把集邮文化视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载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让集邮文化融进校园,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师生中普及集邮知识,开展集邮活动,弘扬集邮文化,对于构建和谐书香校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师生道德文化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学生透过邮票可以看到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名胜古迹、优秀儿女、丰富物产等等,可以获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历史、地理等各学科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乐趣,可以在收集的欣赏中感悟到“真、善、美”的教育。总之,在学校中积极扎实地开展集邮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怡情、益智,又育人、励志,同时对于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及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曾 卉)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whrsllw/lw26527.html上一论文:谈谈蒋彝与我国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