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行为学在财务学中运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274 浏览:156070
论文导读:
摘要: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发展情况,从财务和人文的角度分析了决策者在进行财务或投资决策时的理性以及非理性决策,结合日常所见的经济选择,对行为学在财务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 财务学 财务经济行为
1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1.1 起源与发展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他的合作者特维斯基(Tversky)被称为是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们将人们在做决策时产生的认知偏差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并提出了比“期望效用理论”有更强解释力的“预期理论”。
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学术界出现了大批对此领域颇感兴趣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他们拿起心理学的研究工具,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全新审视,使行为经济学这一思想在经济学中生根发芽。
著名行为财务学家卡托纳(George Katona)等人认为,财务活动的立足点发生了根本变化,“物的财务”被“人的财务”所替代,人从被收入、、利润等财务数据所牵动的木偶一跃成为财务活动的主体。财务活动中的任何一种现象的浮出都不外乎是社会经济个体(或群体)的财务行为或聚合或沉淀的产物。用卡托纳的话讲:“正是这些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了经济或创造了财务”。

1.2 重要成果

Kahneman和Tversky教授最著名的两项学术成果“预期理论”和“三类认知偏向”。
Tversky教授的两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几乎与“预期理论”同样著名的“心理账户”概念,以及Tversky教授等人基于行为学的研究所提出的“行为生命周期假说”。Van Raaij(1981)提出的“经济心理学”的一般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行为财务学与传统财务理论的差异:首先,经济环境反映出一般经济状况的转变,但由于个人因素的差异,不同的人对经济情况会有不同的认知与感受,加上个人主观的价值判断,进而通过行为表现与经济环境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
2 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

2.1研究范围

传统经济学通常用“理性选择”加“实证检验”的复合式来界定。这里的“理性”通常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但“外在知情能力”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假设,如事件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充分等。
行为学主要研究“人”属灵行为以外的属世行为,包括理性和非理性行为。之所以最近热络起来,一是因为现代生命科学尤其是脑科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主流的经济学模式遭遇到当代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而逐渐向行为学转向。

2.2 理论假设的差异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完全理性”,而行为经济学家则认为人“有限理性”。两组完全相同的选项,可能仅由于描述不同,人们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理性人的偏好应该是永远稳定的,显然人们的行为有时不符合这一传统假设。而且在投资者进行实际决策的时候具有多种不能用完全理性来描述的特点,如应变性、偏好的多样化以及追求满意方案等。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具有“卓越的意志力”,而行为经济学者认为,人存在“自我约束理由”,不具备足够的意志力去抵御诱惑。因此不可能如“生命周期假说”所假设的那样,通过平滑一生的消费使效用最大化。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完全自私”,而形位经济学者认为人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有限自私”。在探讨决策过程中投资者的实际行为和心理依据很多时候并非完全利己,传统经济学也并未基于此对经济现象加以解释。

2.3 理论模式的差异

在理论模式上,传统经济学是规范性的,而行为经济学是描述性的。传统的经济学是一个规范性的经济学,也就是教育人们应该怎样做,其一般采用经济学、金融学、数学来进行经济行为分析。而在心理学影响下的行为经济学是一个描述性的经济学,它主要描述人们事实上是怎样做的,除了采用传统的一般采用经济学、金融学、数学外,更多的涉及了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系统动力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经济行为分析。
3 行为博弈论:策略环境下的人类行为

3.1 相关概念

在策略互动中,一名参与者的行为会影响另一名参与者。博弈是对每名“参与者”具有的策略、参与者拥有的信息以及参与者如何评定对结果的渴求程度的详细规定。
“行为博弈论”是将原有的剖析型博弈论加以扩展来解释在试验中观察到的对标准博弈论预测的违背,并且对人类认知的限界加以强调,目标在于用实证的策略发掘这些错误的规律性,并且利用文化学和心理学原理来建立与之有关的理论。

3.2 以金融投资为例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个人与市场群体的博弈。在金融市场上,价值投资理念是以公司内在价值为依据的,假定股票会在公司内在价值上实现均衡,是一种理性深思的投资策略;技术分析更多的考虑市场买卖双方投资者的博弈心理,是一种基于群体的博弈,特别是买卖双方博弈的可能结果而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
选股过程的心理偏差。(1)从众行为。当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时,人们会选择放弃对信息的收集处理,选择简单的听从朋友、媒体或证券分析师等他人的推介,简单地采取跟从他人的羊群行为。(2)熟悉偏好。人们心理固有的熟悉偏好会是投资者倾向于只关注和投资自己所熟悉的证券以及他所知道的公司,由此发生的放弃更大范围的投资组合的机会,有可能造成投资组合分散不足,提升投资风险。(3)框定依赖。为了吸引投资者的追捧,有些公司尤其是有理由的公司常用优良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各种财务粉饰手段掩盖存在的理由,使投资者受到“框定诱导”。而且由于理由的存在,会促使机构投资者倾向于用魅力股的说辞打动投资人。
买入时机选择过程的心理偏差。(1)过度自信。很多投资人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并且为了自身有财务制约感而产生过度交易的行为。欧登(Odean)1998年的研究将过度自信理由提升到财务学研究的重要高度。他提出了精确测定过度自信度的策略,如下:①当承受者,内部人或交易商过度自信时,交易量会上升;②过度自信的交易商增加了市场波动性;③过度自信增加了市场的深度;④当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对新信息重视不够时,各种收益正相关;当过度看重新信息时,为负相关。(2)过度乐观。随波动,投资者出现心态的周期性论文导读:7.张玲,徐天祥.行为经济学述评.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05.作者简介:丁明松(1990),女(汉),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上一页12
波动。
持有和卖出过程的心理偏差及管理。(1)禀赋效应。人们对于自己的物品,即使没有特殊的逻辑或理由,总是分外珍惜。哪怕证明了投资有误,人们也不愿轻易放弃。(2)处置效应。由于损失厌恶心理,人们在盈利的情况下,往往急于出手,赚取收益;但在发现亏损时,更加乐于为了挽回损失而继续持有股票,导致损失不断扩大。(3)锚定效应。投资者购买投资产品时,即使决定长期持有,往往也会由于涨跌的波动而受到影响,中途转变持有策略。(4)贪婪与恐惧情绪。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态度经常是变化的,行情高涨时表现出过分乐观和不顾高风险,而在行情低迷时投资者又表现出过分悲观和规避风险。以错误的买入或者卖出投资产品,极易导致投资失败,也容易推高股价的泡沫。
4 结语
行为是人们受思想和心理支配而表现在外的各种反应、动作、活动和行动,长期以来均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事实上,经济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是人类其他行为的基础,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对行为的诠释。
行为财务学更大的作用在于描述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特征和其背后的心理学依据,而投资者和决策者最终是人,总有非理性的一面,所以很难完全超越非理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解释“谜”,但并不能使“谜”完全消失。如果接受这一点,也可以使我们对行为财务学及其策略在中国的应用前景有一个更客观的估计。
参考文献
[1]夏明. 双翼财务学":重构财务学科新体系的另类深思 [J]. 财经大学学报,2006,07.
[2]张玲,徐天祥. 行为经济学述评[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05.
作者简介: 丁明松(1990),女(汉),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财务管理,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