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三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44 浏览:20975
论文导读:
什么是文化?也许你会认为这不是一个很困难的理由,但如果你把文化输入scholar. Google.com上,你会得到486000个关于文化的搜索项。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人类学家们没有就“文化”一词的定义达成任何的协议。我们只能发现一些由顶尖的学者们所描述的一些定义。Joseph Lo Bianco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而难以捉摸的概念。在人文学科(文学,艺术,音乐,历史)文化往往被用来解释人类事务的各个方面,而在一些社会科学(特别是在经济,而且,直到最近,在社会学)文化有时不值得一提。在某一个的学术领域对于什么是文化都有着很大的争议。即使在语言教学方面对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出现过较大的波动。在一些对文化定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早期研究的时候,研究者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人本身,甚至把文化等同于文明,认为只有文明社会才有文化,而这种所谓的文化需要文明社会的公民们的传承。但是这些研究者们忘记了文化的一个最根本的特性,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以及人与社会间的互相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想用一个更加新颖的方式来定义文化,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只是看到了文化的某一方面的特质。比如,有些研究者们只是看到了文化的产物,诗歌,小说,音乐等,而有些研究者们则关心人类的信仰,比如宗教,团体,政治体系等。后来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把尽可能多的各个方面的多少都涵盖进了文化的定义。比如,人类的互动,社会的阶层,敬语;人类的产品,手机,歌曲,衣物;人类的思维,对社会理由的看法等等。当然在文化的定义中,语言被看成是文化的工具,所有的文化都要通过语言来传承,而且人们之间的联系和社会的联系都依赖于语言。特别是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成为文化互动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早在1904年,丹麦的语言学家Otto Jespersen就指出学习另外一个社会的文化是语言教学的最高目的。但是在20世纪中国,特别是在研究生英语教育这个方面,我们的老师们三峡大学生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理由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过多的强调了语法和词汇方面的教学而忽略了语言教学的文化目的。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兴起,文化在语言教学中得作用变的越来越重要。
这种重要性也不禁让我们对我们现在的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进行了一个反思,在一个外语课堂中,存在一个“representation”的理由。“representation”指的是我们应该把他们学习的语言中得什么作为文化呈现给他们。文化是如此之浩瀚,而学习者的基础又是如此之有限,就算是对高等级的学习者,面对如此之多的文化现象进行施教也是不可能得事情。在Moran的书中,他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一些特性我们可以通过反思来习得,比如我们对这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的知识掌握。而其它的一些特性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是超出我们的意识范围的。对文化这两种不同的特性的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冰山(Levine et al., 1987; Weer, 1993; Brake et al.,1995) ,一些显性的文化代表着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而更多的隐形文化则像是冰山被掩盖在海平面下面的庞大的身躯,无法看见。因此,文化的产品,实践,人,社会,团体这些特征都是显性的,可见的,有形的。而更多的特征却是无形的,不可见的。所以我们的老师们发现很难帮助我们的学习者们去找到那掩盖在海平面下面的那一部分。
在中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教育者意识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中国英语教学的缺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由于学习时的狭隘的视野,许多学习者出现了很多的中国式英语的现象,比如mountain people mountain sea,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等,这些错误都反映出学习者缺乏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另外一个更广义的中西方文化冲突现象可以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都到展现。当许多西方国家的人士高举旗帜反对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许多的中国大学生站出来号召大家不要购买西方的产品以示。这就是一个缺乏跨文化教育的典型现象。虽然英语老师交给了他们英语语言,但是却没有教给他们相关语言的文化。所以在西方通常的做法却不能容忍于中国,当然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也一知半解。中国人喜欢通过沟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游行,,都被看成是不友好的举动。从这些现象中,我们都能够看出跨文件交际能力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教育部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对于外语教学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1)语言教学的目标从语言能力向交流能力发展,单一技能的教学模式向综合技巧能力发展;2)从英语作为外语教育向以英语为媒介的教育发展(Huang & Xu 1999)。这个转变的过程还能看出:外语教学不在仅仅教授目标语言的知识和基本技巧的训练,而更加注重学生在语言学校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对英语的广泛使用使得它成为了用于不同目的国际工作语言,而不再是殖民的输入方式(Wang,2001)。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环境中,比如笔者所在的三峡大学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不足之处。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要,更多的研究生开始进入学校学校,而英语是他们的必修课之一。这些过了六级的研究生们对于英语学校已经失去了兴趣,逃课缺课的现象比较严重。就算是有学校兴趣的同学也觉得英语课程索然无味。显然,现在的研究生英语教育已经面对了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到底应该教授什么内容,而这些过了六级的研究生们就真的具备了垮文化交流能力了吗?如果没有的话,为什么我们无法进行有效的垮文化教学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现理由。
第一,大学老师本身就缺乏系统的文化教育。因为在他们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计理由,他们大部分的课程都设计为语言和文学的学习。而文化课程不是系统性的教授,而是间或的在课本中出现。由于缺乏这些系统的文化教育,这大大的影响了他们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时的有效性和可信性。有的中国研究者指论文导读:dResearchingLanguageandCulture.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JohnCorbett,2003.“AnInterculturalApproachtoSecondLanguageEducation”,in“AnInterculturalApproachtoEnglishLanguageTeaching”.Clevedon,England;Buffalo,NY:MultilingualMatters.Jose三峡大学生英语
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能够理解并且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得思维方式;能够理解并解释在他的教学中出现的价值观和行为;能够理解并解释不同文化的习俗;能够对不同文化的行为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能够恰当的评估自己学生的文化表现(Wang Ge, Zhou Zhen, 2004, pp.7)。从这些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老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师的另外一个理由在于他们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后却无法在工作后进一步的接受再教育。所以无论是工作前还是工作后,对这些准备成为老师或者已经成为老师的人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这些教育将会帮助这些老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建立起信心和能力。第二个理由在于大学没有给研究生们开设系统性的文化教学课程,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们。就算是有这样的课程,大多数也是由中国老师教授,并没有对中外文化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对比。在一些学者的眼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位于本族语和外语之间,但是如果我们连本族语都没有学好,何谈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一些课堂上,一些学生对外国的情人节侃侃而谈,却一点也不知道中国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样的教学是违背了跨文化教学的初衷的。有些学者呼吁我们要注意跨文化教学的一些方面。例如:应该教授什么样的文化以及注重文化的什么方面;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文化为目地的教学材料;在跨文化教学中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技巧;什么样的测试策略应该用于文化教学;对于本族文化和非本族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何去获得跨文化理解的能力—即能够理解本族的文化,也能够理解目标语言文化;如何和谐的和不同国家,性别,年龄和背景的人共同工作;如何去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兼容和保证行为的正确性(Wang Ge, (下转第182页)(上接第200页)Zhou Zhen, 2004, pp.6)。通过以上的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本族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对比的重要性。所以系统的进行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对比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则是跨文化教学教材的缺乏。我们所教授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包括读写课本,视听说课本,但是就是没有文化课本。所有的教材设计者们都想把垮文化教育融入书本。所以文化教育只是语言教学的副产品,甚至还要取决于老师对教材的取舍。而大学英语教育的四六级指挥棒促使许多的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入应试教育,文化教育被自然的忽视。为了扭转这些现象,我们应该需要一本能够把本族文化和西方的原汁原味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教材,并且在每一个单一都设计一些理由共学生进行辩论和深思,更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些真实的场景去模拟。教学材料和活动应该即有属于原生的,也有非母语的相互作用合适的话语样本,以及反映本地和外来的语言者相互作用的材料(Widdowson,1998:705)。
在跨文化教学中,我们需要政府,大学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提供指导和资金,学校可以为教学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老师则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教学而不是语言教学里面。当然更多的辅助手段也可以用于文化教学,比如因特网、电邮、、Facebook、Twitter,这些新科技的出现,也是文化教学的极大的福音。文化教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是在新环境下正在散发着新的光芒。全球一体化使得文化的协商成为一种必要。为了满足日益开放的中国的需要,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的探索出跨文化教学的更多的教学策略和材料,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国际性的人才。
【References】
[1]Alvino E. Fantini, 2005.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 Construct[Z].
[2]Chantal Crozet & Anthony J. Liddicoat, 1999. The Challenge of Intercultural Language Teaching: Engaging with Culture in the Classroom in 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 chapter 8, language Australia Melbourne[Z].
[3]Joan Kelly Hall, 2005,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John Corbett, 2003.“An Intercultural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in“An Intercultural Approach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Z]. Clevedon, England; Buffalo, NY: Multilingual Matters.
[5]Jose三峡大学生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理由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ph Lo Bianco, 2003, Culture: visible, invisible and multiple[Z]. Language Australia Ltd..
[6]Liddicoat, Anthony J. 2004. Intercultural language teaching: principles for practice[J]. The New Zealand Language Teacher, Vol.30, November 2004, pp.17-23.
[7]Liddicoat, Anthony J. 2003. Report on论文导读:spectivesinPractice.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Scarino,A,2000,Theneglectedgoalsoflanguagelearning,Babel,volume34,number3.WangGe&ZhouZhen,2006.InterculturalLanguageEducationinChina:ProblemsandProspect.上一页123
intercultural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ed by the Research Centr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and the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at Griffith University[Z].
[8]Michael Byram and Anwei Feng, 2004. Culture and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Patick R. Moran 2001,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0]Scarino, A, 2000, The neglected goals of language learning, Babel, volume 34, number 3[Z].
[11]Wang Ge & Zhou Zhen, 2006. Intercultural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Problems and Prospect[Z].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