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信息时代图书馆选择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27 浏览:13873
论文导读:
【摘要】
《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是一部全面阐述在以云计算为前沿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图书馆应用与服务的转型、选择和实践探索的力作,从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入手,就云图书馆的理念、技术、架构、组织、服务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体系完备、观点前沿、论证充分,对推动云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云图书馆 信息时代 书评
自信息技术出现以来,对于图书馆存在的形态与技术的探索,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信息技术每一次在应用领域的突破,既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机遇,也为图书馆带来挑战。早在1978年,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在其《走向无纸信息社会》一书中就宣称:“随着电子资源的日益重要和纸质资源的减少以及计算机终端在办公室和家庭的日渐普及,图书馆将不可避开地走向衰落” [1]。2009年初景利所著《复合图书馆的理论与策略》一书中,对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并存互补的“混合体”模式[2]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和深思。
进入21世纪,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兴起,对人类信息技术的应用理念、模式乃至人类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云计算也给图书馆带来了无比开阔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发展可能,在图书馆基础理论、图书馆形态、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管理方式、人员素质等方面,孕育着革命性、颠覆性的变革。作为一名图书馆员,若干年前笔者初次接触云时真是如坠云里雾里,之后一直对云敬而远之,直到读到王红女士的《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 “该书”)。由于王红女士自称是和笔者一样的“非技术型图书馆员”,我放下对云敬而远之的态度,尝试着阅读她这本26万字的专著。读罢顿有拨云见日之感。
2009年,山西财经大学王红副研究馆员中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图书馆云计算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经过3年多的深入研究、广泛探索与积极实践,该研究的成果——《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一书于2012年12月出版,这部专著以一种前瞻性的视野,在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处于变革与发展机遇的时代背景下,顺应图书馆发展与变革的潮流,从云计算的技术、理念、模式、趋势等方面全方位地考察分析了云图书馆所涵盖的技术、法律、组织、管理、服务等方面理由,深入探索了云图书馆与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等相交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值得称道的是,该书不仅对国内外图书馆云计算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还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一定的实践性工作,可以说是关于云图书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立足信息技术的应用与部署,具有现实作用
云计算作为具有国家层面战略作用的新兴产业,将会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浪潮之下呈现出萎缩态势,图书馆业务外包、搜索引擎大行其道、数据商兴起,图书馆作为知识神圣殿堂的地位岌岌可危,边缘化趋势明显。人们将这一切归于网络的兴起与普及,甚至认为是网络动摇了图书馆的地位。传统作用上,图书馆的功能主要体现为知识保存与知识传播。在这两个领域,图书馆人有完整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是在网络到来之后,由于技术瓶颈,这两种理论在实践上出现了理由,而网络公司则在掌握技术优势的前提下,运用图书馆知识保存与组织传播理论作为其基本工作原理大行其道。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得图书馆可以避开其技术劣势,专注于资源组织与服务能力的提升。正如该书中所言,图书馆可作为云提供商提供平台服务,也可以作为一种服务,整合多家平台和资源,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时代图书馆的选择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图书馆不必考虑数据和运算,它们全被搬到了云中,图书馆员从简单琐碎的日常劳动与力不从心的网络技术中解放出来,可以成为真正作用上的知识导航员。图书馆员的价值得到体现,地位得到提升,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以某种便捷的方式获得云中相关的信息和服务,云图书馆成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大型信息超市和图书馆联盟[3]。云计算将为图书馆行业带来重大的变革,图书馆将要出现由分散走向融合、由“阵地服务”到“跨界服务”、从知识到开放存取、信息技术由辅助作用转变为核心支撑功能的四大变化。该书立足信息技术的应用与部署,具有较强的现实作用。
研究体系宏大,组织完备严谨
《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一书,不但对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还对图书馆的管理对象、服务理念以及图书馆未来的应用与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第一章和第二章,重点分析了从计算到人工智能、从云计算到云图书馆的发展线路;第三章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角度,分析了开源软件协议与图书馆开放资源的关系,探讨了云图书馆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的权利和义务;第四章从理论层面对云图书馆平台的架构进行了设计;第五章从物联网的角度进一步探索了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以及基于智能云图书馆的架构与实现等方面的理由;第六章研究了云图书馆的安全、标准与法律三方面理由;第七章从云图书馆的成员构成、组织形态、机制、管理对象等方面指出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的深刻变革,探索了云时代图书馆转型的理念、方式与可行性;第八章则在智能终端应用的基础上,探索了泛在图书馆建设技术、个性化知识服务云构成及服务模式;第九章从社会化网络层面探索了云图书馆的个性化知识交流平台架构与实现;第十章探索了大数据时代云图书馆知识数据和用户交互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与挖掘技术;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介绍了OCLC和山西财经大学财经科技文献资源云平台两种云图书馆实践的案例。通读该书,笔者对云对图书馆的影响、云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有了明确认识。
注重基础分析,研究思路开阔

3.1全面剖析了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信息技术为图书馆完全实现信息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一书指出无论实体图书馆还是数字化的图书馆,信息技术都将全面介入,图书需要信息技术进行处理,知识需要智能化管理,服务需要个性化泛在化,在图书馆的支撑体系中,云图书馆与物联网技术结合,使传统图书馆通过感知技术实现智能化调节与制约,通过智能芯片实现自动借还、位论文导读:
置跟踪以及馆际互借;云图书馆距我们还有多远?其实,云已经进入图书馆。目前云在图书馆中的应用集中在图书馆联盟资源整合层次。大型的如全国高校馆的CALIS、CASHL等,小型的如一个地区的图书馆联合目录平台。这些云的具体应用将各成员馆的资源进行整合并提供检索平台,再提供给各成员馆使用。各成员馆既是云图书馆的建设者,也是其使用者。云计算进入图书馆不仅体现在对其资源的整合上,还体现在对其服务的整合上,即主要体现在各个图书馆利用云对用户提供包括但不仅限于资源检索在内的各类服务。这些服务至少应包括用户咨询、科学交流、个人发布等内容。云计算下图书馆服务整合不仅表现为硬件上的平台建设(搜索查询平台、参考咨询平台、数据资源发布平台及协同办公科研平台建设),更表现为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3.2设计了云图书馆的基础应用平台

云图书馆归根结底是架构在云平台上的一种图书馆应用。《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一书对云图书馆进行了设计和架构,从支撑技术层面(包括云硬件架构、云软件架构、云数据库架构)和平台的扩展层面,增加了智能感知网络和移动定位网络的应用;其设计的三层开发模式L-IaaS、L-PaaS、L-SaaS,全面阐述了云图书馆平台架构层次类型,为云图书馆建设提出了全面的技术解决思路;同时,针对云图书馆的两类用户:图书馆用户和公众用户的需求,对云图书馆的前后台功能做了详细的设计。云计算环境下,泛在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存在形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也就可能随时随地需要图书馆员的服务,图书馆员的服务范围延伸到图书馆的围墙之外。资源整合使得资源数量激增,平台设计人性化使得检准率下降,用户完全靠自身能力从海量资源中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适合资源的能力降低,而对图书馆员服务的即时性与专业性要求提高。云的到来,只是让有形图书馆无形化,但图书馆员的价值将会凸显。本质作用上图书馆不仅不会消亡,而且其价值将更加突显。

3.3探讨了云图书馆安全、法律和组织管理

《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一书针对云图书馆的安全,重点探讨了第三方平台、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制约、云计算运营和监管等安全理由。不但涵盖了传统信息技术运营与应用方面的安全理由,而且从云设备、云平台、云应用、云管理等方面,对云图书馆安全理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云图书馆的法律理由,涵盖了云图书馆的各个部分。在云图书馆的技术平台开发和部署阶段,操作系统、开发技术与工具、Web服务器、数据库、各种中间件技术等都涉及信息时代图书馆的选择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一系列授权协议与版权使用许可理由;在把传统文献数字化后托管给云服务商以后,也会产生相应的著作权理由。另外,云计算图书馆的组织构成和管理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以往。该书分析了云图书馆、云计算技术服务商、数据库商等多种利益主体之间和利益和冲突,研究了云图书馆之间、云图书馆与云技术运营商、云图书馆与数据库商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云图书馆的组织机制、组织形态、组织特征进行了多方位的全面的探索和考察,赋予云图书馆全新的理念和内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4云图书馆知识服务

图书馆价值最终体现在为读者和用户提供便捷有效的知识服务。《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一书指出云图书馆的服务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服务的泛在性和即时交互性方面。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泛在图书馆针对用户需求,利用强大综合的云应用,在数据服务、信息内容服务、应用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构筑起图书馆整个行业的无所不在的服务云,确保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能够传递到每个读者身边;通过数据挖掘、语义分析、跨媒体等技术使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个性化用户之间实现互联,可以更加主动化、专业化、智能化地为读者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知识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对基于云图书馆的SoLoMo(移动、本地、社交)的知识服务与获取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云图书馆通过提供SoLoMo服务,一方面真正使图书馆由知识存储中心转变为知识传递媒介和知识交流节点,另一方面,SoLoMo的服务理念使图书馆从以馆藏文献为中心,过渡到以知识传递为中心,最终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在SoLoMo服务理念的指导下,云图书馆将经历一个从知识殿堂走向大众化,并再次回归到知识源泉的螺旋上升、自我回归的过程,图书馆要勇于面对新技术新思想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承载起新的历史使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分布在SoLoMo交流网络中的知识与信息节点,变被动为主动,力争在云图书馆SoLoMo服务时代获得新的生机[3]。
丰富科技含量,提升科研价值
该书作者敏锐地注意到,云图书馆除了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以外,还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云图书馆作为一个汇集人类所有编码记录的大数据集,既承担着数据有序化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满足众多具有个性化差异的个体和组织机构不同需求的现实职责。图书馆不但要收集、存储、管理和应用人类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海量数据,还要承担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有序化、结构化、精细化的工作,更要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准确判断和把握,对人类群体和个体的信息行为进行规律化、趋势化研究,进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智能化、实时化处理,最终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个性化、高效化。
在图书馆数据海量增长的同时,移动阅读、物联网、社交网络的迅速突起,再次使图书馆数据量爆炸性增长。这个阶段海量的实体图书和实体用户也成为信息源,并以数据形式进入图书馆;数以亿计的实体图书,其、借阅与位置信息及其与用户的交互记录,都成为图书馆一大数据源;读者的知识获取与分享行为、读者的空间位置信息和社会活动记录都成为了解用户知识需求的重要数据;图书馆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尤其是语义网技术的成熟,语料库、语义库、实体逻辑库的应用,最终将使图书馆成为最大的数据集合。云图书馆的数据挖掘是利用人工智能(AI)和统计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知识发现、文献自动分类、读者行为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
勇于实践探索,加强实证分析
云计算落地图书馆,仅仅止步于论文导读:安全、标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另外,云图书馆所涉及的法律理由,也有待全面展开和深入。所幸的是,云已经来到,云层正在加厚。云计算时代的图书馆人要充分这大好时机,深入深思并实践图书馆学传统理论在新时代的应用,让云成为促使图书馆摆脱被边缘化之危机的契机和翅膀,使得图书馆整个行业真正成为一片云海!Lan
对技术的预测和架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理论探索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但对OCLC的联合合作编目、馆际互借资源共享、Worldcat.org、WorldCat Local、Questionpoint、CONTENTdm、流通管理、采购管理、版权管理等9个项目的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还充分利用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于2006年获批山西省财经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中心平台为基础的前期研究成果,开展了大量的云计算实践与应用探索。利用开源技术,引进“云计算”技术的理念和模式,在对财经科技资源的分布配置上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初步实现了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通过大量的开拓性实践探索,对云图书馆的技术选定、应用架构、技术标准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大量的经验教训,为云图书馆的研发、部署等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一书从总体上看,紧跟技术变革的步伐,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图书馆被动地跟随信息技术变革的时期,勇于直面挑战,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索,提出建设性构想,剖析典型案例,并从实践上大胆求证,对我国图书馆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应用,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当然正如该书作者在结语中所说,作为一个非技术型的图书馆员,研究云计算这样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题,难免会有很多欠缺之处。例如在个别章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诸如云图书馆的安全、标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另外,云图书馆所涉及的法律理由,也有待全面展开和深入。所幸的是,云已经来到,云层正在加厚。云计算时代的图书馆人要充分这大好时机,深入深思并实践图书馆学传统理论在新时代的应用,让云成为促使图书馆摆脱被边缘化之危机的契机和翅膀,使得图书馆整个行业真正成为一片云海!
[参考文献]
[1] Lancaster F W. Toward paperless information systems[M]. San.Diego:Academic Press,1978.
[2] 初景利,等.复合图书馆理论与策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红.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