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当前文化隐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79 浏览:8211
论文导读:远胜热闹。中国文化的前途取决于更多年轻一代的创造者。既然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那么,年轻一代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才是中国文化的未来。编辑/书含
当前中国文化遇到的理由,比它的历史弊病还要复杂。
第一个隐忧,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
我不赞成拿着西方文化的两百年来压中国文化的五千年。这话本该说得理直气壮却很难理直气壮了,因为最近几年,国内突然风行起复古主义,使事情失去了另一番平衡。
其实,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而不是怀古。要怀古,比中国更有资格的是伊拉克和埃及。但是,如果它们不创新,成天向世界讲述巴比伦文明和法老遗言,怎么能奢望在现代找到自己的文化地位?
很遗憾,打开我们的电视、报纸、书刊,很少有创意思维引起广泛关注,永远在大做文章的还是一千年前的枭雄心计、七百年前的宫门是非,以及古人之夺、古墓之争、老戏重拍。
本来,做一点这种事情也未尝不可。但是,在文化判断力不高的现代中国,社会关注是一种集体运动,传播热点是一种心理召唤,倚重于此必定麻木于彼。几年下来,广大民众心中增添了很多历史累赘,却没有提升创新的敏感度,这不是好事。
复古文化在极度自信的背后隐藏着极度的不自信。因为这股风潮降低了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可能,只是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自产自销、自迷自醉。这是中国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倒退。
更让人警惕的是,这几年的复古文化有一个重点,那就是违背“爱和善良”原则,竭力宣扬中国文化中的阴谋、权术、诡计,并把它们统统称为“中国智慧”“制胜良策”。相反,复古文化很少揭示中华大地上千家万户间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悠久生态,这实在是对中国文化的曲解。这种曲解,已经伤害到了民族的文明素质,伤害到了后代的人格建设,也伤害到了中国当前文化的隐忧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的国际形象。
这股复古思潮,甚至对近百年来发生的某些社会文化现象也进行了过度夸耀。例如上海,一些人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夜上海”“”的滥情描述,对当时还处于起步状态的学人、艺人的极度吹捧,就完全违背了基本常识,贬损了一个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格局。不仅是上海,这些年各地已经把很多处于存活竞争过程中的民间艺术、地方戏曲,全都不分优劣地当做“国家遗产”保护了起来,把它们称作“国粹”“省粹”,顺便,还把老一代民间艺人一律封为不可超越的“艺术泰斗”,这在文化史上闹了大笑话,这不仅阻断了民间艺术新陈代谢的自然选择过程,反而恶化了文化生态。
保护,对破坏而言,是一个正面概念;但对改革而言,则很可能是一个负面概念。今天世界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就意味着倒退。
由于很多文化官员对于文化发展的大势缺少深思,这股失控的复古势头也获得了不少行政支持。结果,当过去的文化现象在被越吹越大,创新和突破反倒失去了合理性。
第二个隐忧,民粹文化正在冲击着理性文化。
康德认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是“有勇气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这句话的关键词,除了“公共空间”就是“运用理性”。但这些年来,理性文化还没有来得及被广泛运用,却受到民粹文化的严重冲击。民粹和复古一样,都是在一个失落精神信仰的时代所设定的虚假信仰。任何虚假信仰,都是文化欺骗。
照理,每一个正常的现代社会都应该重视民众的呼声,但是,这种重视必须通过真正的原则和程序来实现。如果没有,民粹就会以冒牌的方式火速蔓延。现在民粹文化所推行的典型逻辑,是把网上发言看成民意,又把民意看成是最高原则。
如果“民意”就是最高原则,那么,人类为什么还需要那些苦苦寻求真理的文化大师,而且他们都那么孤独?孔子流浪十几年,一路上没有什么人听他的,除了身边几个学生;老子连一个学生也没有,单身出关,不知所终。如果让当时的民众来评判,他们这些默默赶路的人什么也不是。民众追捧的,是另一类人物。
民粹很像,却绝对不是。民粹的泛滥,是对不的惩罚,但是这种惩罚换不来。民粹对于的损害,甚至超过专制。因为专制让人向往,民粹让人误解。由于民粹主义历来是一群投机文人挑唆起来的,因此还是要有一批真正的知识分子站出来坚持冷峻的理性,与他们对峙。
请大家冷静下来设想一下,如果把人类历史上所有第一流的艺术大师都一一交给当时当地的民众来“海选”,结果能选上哪几个?“海选”是社会上部分爱热闹年轻人的短期游戏,与艺术的高低基本没有关系。最有精神价值的作品,永远面对着“高贵的寂寞”。虽然寂寞却能构成很多人的精神向往,如黑海的灯,丛山的塔,作用远胜热闹。
中国文化的前途取决于更多年轻一代的创造者。既然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那么,年轻一代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才是中国文化的未来。
编辑/书含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whrsllw/lw11078.html上一论文:试析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