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有关“传统文化进课堂”必要性初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03 浏览:13329
论文导读:跟上时展的节奏,尝试向跨学科方向发展,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来发展性地看待事物。本文将从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足点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必要性进行探究。关键词:传统文化;美术教学;传承与发扬;必要性1992-7711(2014)02-010-2

一、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美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初,美术教育家艾

摘要:通过美术教育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议题。在这样一个信息便捷互通、文化多元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应该跟上时展的节奏,尝试向跨学科方向发展,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来发展性地看待事物。本文将从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足点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必要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术教学;传承与发扬;必要性
1992-7711(2014)02-010-2

一、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美术教育

20世纪80年代初,美术教育家艾斯纳(E.W. Eisner)“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的理论对美术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革,美术教育的理念也在悄然地发生转变。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全面包容各范畴的视觉艺术领域,倡导美术教育和多元化学科的融合,美国盖蒂艺术教育中心(Getty Center)提出了“多元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促使美术教育走上了更为全面综合的发展道路。
21世纪,世界呈现出一种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从一个点出发可以有许多分支向外辐射,各个分支又延伸到不同的领域,有所区别却又相互融合。这体现了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的特性,也是民族独特性展现风采的绝佳时机。美术亦是如此,它是一种“美妙而富表现力的语言”,是一种跨越种族、文化、语言的交流工具。从美术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它和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触角伸向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向我们展示美术强大的生命力。

二、等待重新出发的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这样一片拥有5000多年文明的河床上,传统文化的河流源源不断,奔腾流淌。近年来,国家乃至全世界对于抢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步伐也越发坚定。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于2003 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了该项公约。
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给予了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放眼我们的美术课堂,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教育又开始活跃于课堂中。但仔细分析这些教学活动,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技能,轻情感。在美术课程总目标的三个维度中,教师们往往只致力于“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对于“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层面的美术教育,虽略有涉及,但始终流于表面。究其理由,和美术课时的限制、美术教师自身的观念是有直接关联的。
第二,文化内涵的断层现象。在学习传统美术的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接触到许多中国传统纹饰和具有象征性的传统元素,例如:云纹、雷纹、蝙蝠、鲤鱼、葫芦、竹子等。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仅仅停留在“照葫芦画瓢”的程度上,却不知其所包含的内在含义。由此可见,文化的断层现象就是脱离了文化源头,忽视精神层面的作用所造成的。
第三,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创作大同小异,缺乏创新,也脱离一定的生活实际,致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很难和学生的生活有所关联,难以引发他们的共鸣。美术教育者对于开展传统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的认识仅局限于沿袭、继承的层面上,对传统文化、民间美术的创新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缺乏远见;对如何开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生活的美术教育,缺乏深思和实践。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沿袭下来的思想观念、道德、学术、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物宝藏,一直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等。由此推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历经时间积淀、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与美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民族、民间、民俗这三个方面去界定,如下表:
通过对美术课程标准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笔者发现:自1948年以来,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不断丰富,涵盖了民族、民间、民俗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策略从单一的欣赏学习转向绘画、设计、跨学科探索等多种方式;自2000年的美术课程标准开始,尤其强调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源(如邀请手工艺人、参观博物馆、民间手工作坊等),鼓励学生运用参观、访问、市场调查等自主探究方式进行有关传统文化的美术学习。

五、“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的河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却慢慢地枯竭着。流行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日趋明显,生于80后的人们还在心中保留着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的一片净土——《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如此经典的美术作品是“快餐文化”和“泊来品”所无法取代的。然而,如今被中小学生津津乐道的动画片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外国的动漫,与其相关的动漫周边产品也在我国肆意滋长。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动画片中充斥着复仇、暴力的场面,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欣赏口味和价值观。我们不得不警惕文化低能和传统文化日渐流失的严重理由。
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高雅的文化品味,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理由。不仅如此,美术教育更肩负着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推陈出新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开展“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美术教育,至少具有以下三种作用:
第一,传承与创新作用。让传统文化进课堂,转变民间工匠艺人的口口相传,以此来传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与丰富创造,是抢救濒临绝境的中国文化和民间美术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学生天马行空的大胆创造,是实现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重新跳动、恢复生机的原动力。

二、审美与教育作用。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教学,有利于论文导读:

引导学生感受、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涵养美感。
第三,文化与和谐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体现在它对于独特的文化人格,甚至是民族人格的塑造上,从精神层面去影响人们的言行。
传统文化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但它却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提供历史的智慧、现实的参照。

六、结论与展望

第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美术教学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又顺应了美术教育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规范系统性的学习。
第二,通过课堂正式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学生多角度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逐步树立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志向。此外,审美素养的提高、爱国情操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勇于迎接挑战,引导学生通过传统美术课程的有关“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必要性初探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学习,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传统美术,使中国传统美术更加的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艾斯纳.美术教育回顾,目前状况与将来[J].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3]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郭宪.中国民间美术解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