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对经济发展意义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761 浏览:146029
论文导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民族的层面,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就是多民族聚居区,长期的民族文化发展、传承和融合带来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稳定的局面。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从南北朝至清朝,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鲜卑、契丹、女真等,都曾入主中原;清朝中期开始,迫于自然灾害和土地紧张,中原农民“闯关东”,将中原农耕文化带
【摘要】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东北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内在驱动力,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步伐。笔者将对东北文化特点及经济发展状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对经济发展的意义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况进行简要而客观的分析,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发扬东北地域文化特色,以推动其经济发展。
【关键词】东北地域文化 经济发展 振兴东北
东北作为我国广袤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占据着我国的重要地理位置,又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在泱泱中华的五千年历史当中,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一方面为中华文明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文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东北民族文化的特点
东北地区融合了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不断的文化交流和冲突,各个民族立足于其自身特点,日益展示了民族文化的潜力及魅力。
东北文化个性鲜明,形态多样,“北大荒”、“黑土文化”形象地展示了东北文化的形成与地域特点密切相关。东北地区地处东北大平原,幅员辽阔,资源丰饶,在适宜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的存活压力不大。在农耕社会中,耕作过程操作简单,环节不多,自然形成的生产方式较为粗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分别以农牧、狩猎、捕鱼、畜牧业为主,存活条件使得东北人形成了强武弱文的特点,尤其是以狩猎、捕鱼为主的少数民族,更是精于骑射,骁勇善战。东北地域特点及粗放型的农业文化逐渐形成了东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东北的地域文化既继承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诸多优点,又展现了东北特色的文化内涵,而这种内涵更是渗透到了东北人的性格当中,朴实大方、乐于助人、淳朴热情、豪爽仗义;在观念和行为上,更具有集体精神,注重团结协作,这些性格特点对整个东北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各个民族和谐相处,文化产业也随之日益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更是为东北地区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经过近几年的整合,东北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文化产业园区、动漫产业等已具备一定的实力,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并基本形成了涵盖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的层面,东北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起源之一,在与其他文化长期的交流融合当中,推动了多元的中华文化的逐渐形成;在物质的层面,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曾经的最大的油田、最大的粮食产区、最大的林区等,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民族的层面,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就是多民族聚居区,长期的民族文化发展、传承和融合带来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稳定的局面。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从南北朝至清朝,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鲜卑、契丹、女真等,都曾入主中原;清朝中期开始,迫于自然灾害和土地紧张,中原农民“闯关东”,将中原农耕文化带入东北地域,这场首次大规模的中原文化和东北文化的交流给东北地区带来了农业的活力;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成为中国的工业基地,在这片土地上,国有经济占绝大比重,计划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呈现出辉煌的局面;而改革开放后,“东北现象”却使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落后阶段,具体理由主要在于:
一是东北地区曾经的资源优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阻碍。由于丰富的资源,东北人已经适应了一直沿传下来的“靠天养人”的生活方式,追求安逸的生活。东北地域文化传承至今,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粗犷、豪爽的性格仍在,但有限的资源无法承担无限的使用和依赖,不求进取,鲜有创新、开拓,最终只能导致经济体制转型过慢,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发展滞后。
二是东北区域文化的长期积淀及移民文化的影响,并没有转变东北人的率直仗义、不受约束的性格特征,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人们产生极大的依赖性,仍幻想着旧体制下的全方位保障,个性发展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被进一步弱化,面对挑战,徘徊不前,保守、僵化及害怕风险等特征在东北文化中愈发地明显,大多数企业在竞争中屡屡陷入困境,直至破产,惨遭淘汰。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国家、各个区域间的互动往来更加频繁,进一步地推动了国家、区域间的经济互通与合作。东北地区文化本身虽然是一种多元互动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展现其包容性和多面性的特征,但在改革大潮中,并没有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而做出理性的转变。与南方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度偏低。一方面,较之其他发达地区,东北三省的对外贸易及外资投入明显欠缺;另一方面,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动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内外均真实地反映了区域经济开放的状况。
四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呈现较好的态势,但仍存在较大理由,致使其发展受到制约,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连锁效应。东北地区地域辽阔,但由于发展观念不一,没有对各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无法使其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等虽然数量较多,但差异性不大,加之延伸效应差,局限性大;而且,政策、法规不够完善,难以实现跨地区合作及共同发展,更谈不上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是产业结构比重不平衡,创新产业步伐落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一直以来都是东北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在工业化过程中,东北地区的工业经济却没有实现技术的飞跃,仍维持在具有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型、低生产率等特点的阶段,重工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平衡,直接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同时,对知识、人才的重视不足,科研经费短缺,条件落后,人才流失严重,因此,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创新产业得不到切实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过弱。
发扬民族文化,推动经济发展
第一,针对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寻找化解其消极因素的文化元素,以实现东北社会的现代文化转型,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的现代化”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优越的自然优势、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影响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乐观、豪爽、善于人际交往等,这些都将成为推动经济论文导读:
发展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扬并利用,以激活东北地区的市场经济,通过优秀的地域文化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二,在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深层次上的交流与合作将极大地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东北地区具有相近的地缘关系及文化背景,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对不同民族文化进行科学的整合并利用,既有利于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推动各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合作,也将大大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重视人才培养,培育地域文化。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召,人才是发展的关键理由,人才的培养将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东北地区教育基础好,人才潜力大,因此,首先,从理论入手,完善理论研究机构,夯实对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其次,东北地区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教育及人才优势,发挥其开放用人观念,构建人才激励机制,广泛吸引各类高级创新和技术人才,用好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文化程度和道德水准,使人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再有,政府要加大对东北地区人才培养的政策扶植和资金支持,营造好的投资环境和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既能留住人才,还能吸引各地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及外资的投入,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加大东北地区的宣传力度,提升东北影响力。发展旅游业是以文化资源来提高地区知名度、带动产品营销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旅游业的发展,既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彰显地域文化的各个方面,把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此外,还可以通过媒体等各种形式宣传东北,提升东北的影响力,扩大文化及经济的发展空间。
第五,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推进具有东北文化特色的产业进一步发展。政府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产业文化政策,实现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政策二者的良性结合,并对重点文化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培育和扶植新兴的企业和文化机构;大力挖掘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区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以提升东北文化产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重点发挥东北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将各类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对经济发展的意义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特色资源,无论是物质资源,如木耳、人参等,还是文化资源,如二人转、萨满文化等,进行科学的整合,充分开发、利用并发扬,以加强特色经济的发展。
总之,一个民族的复兴在于其文化的发展,而地域文化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也离不开文化的繁荣与和谐。在历史进程中,东北文化传承至今,展现出各种文化特质,无论其积极或消极的方面,都影响着地域经济的发展。在振兴东北的历史机遇下,弘扬东北地域文化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从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贡献力量。
(作者分别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吉林师范大学教授;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B337)
责编/许国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