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阅读教学体验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127 浏览:158135
论文导读:
打造充满趣味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细致、热情的引导,去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充满活力。所谓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体验,是指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

一、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理由,作为思维的刺激物。”教学情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生活情境、理由情境和交流情境。

1.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指以生活为背景,设计理由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来创设情境。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亲身体验创设情境,引入教学内容。

2.理由情境

理由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情境,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一个理由呈现出来。如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创设理由情境;也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理由,并创设理由情境,帮助学生梳理主要理由。如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爱迪生为什么要救妈妈? ”“妈妈怎么了? ”“爱迪生是怎样救妈妈的?”等理由,引导学生带着理由去阅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思和理解。

3.交流情境

在交流情境中,交流不仅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而且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创设交流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儿子的是与非,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性美的认识、体验。

二、引导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体验

阅读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走进文本。

1.语文教学,要静中求动

“动”是学生典型的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力求静中有动。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力,留有足够的深思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

2.语文教学,要动中求静

学好语文需要“静”,静不下来的课堂,教学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讲究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动”,则有声有色,表演、讲解、朗读、讨论、操作等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静”,则如冰川下的激流,默读、观察、深思、想象等能使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利于学生深入地深思理由。

三、引导学生在细读过程中体验

对于哲理性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微言大义的阅读,细细推敲、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如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教师要紧扣“引”字,循着文本的思路,抓住重点词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入深处:“蜜蜂为谁引路?它是怎样为列宁引路的?列宁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对于写人的文章或抒情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细读法。如《匆匆》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在学生初步理解课题的意思以后,教师围绕“时间如何匆匆”这个理由,找出有关词句,让学生朗读和体会“时间的匆匆”,使学生强烈感受到作者的生命意识。

四、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验

古语有云:“言不尽意,立象显意。”阅读的显意,就是通过读者的想象,还原文本的生活情境,使文字表达的意象更加丰满,意境更加丰盈。如《搭石》一文通过对故乡搭石的叙述,表现了家乡的人情美。但是,究竟有多少人走搭石,怎么走搭石,文章里并没有详细地描写。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文中“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家乡搭石所体现的人性美的意象和意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第三小学)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lsjxgglw/lw48345.html上一论文:谈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