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内观哲学生命之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79 浏览:44644
论文导读:
【摘 要】本文研究的重点以吴昌硕晚年画作《汗漫悦心册》为例阐释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观看之道”。从“为腹不为目”的反视觉观看分析中国画心之视像的形成与心物相通的视觉境界,指出让整体生命融入对象,是文人画内观哲学的关键。
【关键词】文人画;心像;反视觉
绪 论
吴昌硕的画作《汗漫悦心册》馆藏于中国美术馆,是画家晚年所画精品之一,更是他离世前一两个月的绝笔。画册又名《山水花鸟册》,共12开,因封面友人题“汗漫悦心”,故称《汗漫悦心册》1。不同于其他形态文人画展现形态,它采用册页的形式呈现,在观赏层面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由于尺幅较小,它所呈现的内容,体现出传统文人画独特的观看之道,融合了视觉、内心、智慧等的观看,是中国传统“内观”哲学在艺术领域的体现。

一、文人画之观的反看传统

绘画是一门视觉艺术,但观并不等同于看。“看”为外视,“观”为内觉。看强调的是外在的视觉反应,是人的视神经对外在世界的物理映射;观则是内在的理性省察,是人类思维模式对外在世界的个性化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观”将自身区别于“看”,是中国文人画营造艺术表意空间的手段。如果说外在的观看让《汗漫悦心册》给观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内心的、心灵的角度,这一册页带来的观看的自由心境则更值得一提。这或可概括为从目观到心观的转内观哲学的生命之像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变,换言之,是从“观之以目”到“观之以心”的超越。
中国古代先哲历来有反对视觉之看的传统。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对视觉反复批评。老子强调“为腹不为目”2,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庄子·天地篇》写道:“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月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这些都是对感官享受的批评,其中以视觉批评为先。 “为腹不为目”的目的,正是要发现内在的知觉,将生命诉诸身心体验,而不是以“目”去过分追索外在的引诱。王阳明认为“目无一色,故能尽万物之色”,更是把感官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方式放到了心智的本体之上。

二、文人画之观的作用

首先,以心观物,统摄时空。中国的艺术思想中存在着“以物观物”与“以心观物”之别。早至《庄子》就已经提出“以物观物”之说。北宋著名思想家邵雍提出,“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我,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任我则情,情则弊,避则错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邵雍提出要以心观物,方得其理,而不能以目观物,因为只有心能够领受事物的潜在之理。
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心灵的感受指数决定了作品作用的深度、广度与高度。用心灵的慧眼超然于万物之上,但又不失对万物的关注,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来观赏万物于天地之中,又能远近自若地观照万物的个体与其活动的空间这一过程。既可远有可近,把众多的个体与整体的景观自然组合为一个相互事例的景观体系,也把众多的特点自然结合为一个远近自若的关照体系,显示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空间万物体系。物之大小远近并非理由观的能力自然凸显出具体物象的气质性与感染性。这种“以心观物”,不再为“以物观物”的物囿于固定的空间之中。
其次,文人画体现着主体与时空之间的一种整体意识,这种整体意识的视觉方式表达充分体现在“观”这个美学概念中。“观”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在视知觉方面独特的文化经验方式,其游目式的看的方式,从微小草木、纤柔动物到山水河川、奇石嶙峋,用仰视俯察和极目远眺的合成式视觉心理过程体现宇宙空间,主体通过审美而面对整个宇宙,主体与宇宙相互观看、彼此拥有。

三、《汗漫悦心册》非视觉形象的呈现

诗性的思维使得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舞台上独树一帜。吴昌硕也是诗画合璧的典型一例。在吴昌硕的《汗漫悦心册》册中,出现了多首,每一首诗都与画作相得益彰。《墨鸟》题句:“昨夜梦中驰铁马,竟冯(凭)画手夺天山”之句;《老树高峰》题:“烟笼老树如奇鬼,月照高峰似美人”,寓有自信之豪情。观者很难确定,是画延伸了诗思,还是诗思拓展了画意。诗画合

一、正是物我合一的体现。

文人画到了吴昌硕的《汗漫悦心册》这里,不仅山水能够呈现无尽诗意,花鸟禽畜虫无不是充满诗意的取材。在诗人画家吴昌硕眼中,茫茫天地根本就是一个诗性空间,万事万物无非诗意。这里谨举《汗漫悦心册》中“柳雀”为例。这幅画作也是一分为二的构图,画在左,留白在右。一枝秋柳,从画面左上角寥寥舒舒垂落下来,柳间穿梭着一只鸟雀。构图奇巧,充满了生机。然而画右却题词曰“不行书案栖杨柳,鸟亦伤春怨别离”,创作《汗漫悦心册》时,吴昌硕已是耄耋之年,他自知离生命的归期不远了。也许正是这种看透生命的洞见使得吴昌硕愈发诗意盎然。而吴昌硕笔下的这只柳雀及画作创造的诗意空间已深深存在读者的心灵空间。
四、结论
文人画发展到吴昌硕时期,观赏文人画,与其说是赏物,毋宁说是赏心。所谓“赏心悦目”是指心灵得到愉悦的同时,感受到宇宙之思,或者说是超越了时空之思,物我两忘。《汗漫悦心册》形制较小,不能像长卷巨幅山水画那样叠万山,画无尽,但是在有限的空间内,画作传达无限空间的能力却丝毫未受影响。透过分析吴昌硕《汗漫悦心册》的观看之道,能够洞见文人画以心观物,以小见大的卓越之美。
参考文献:
[1]王帆,绘画艺术空间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英)约翰·伯格,戴行钺译,观看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刘曦林,吴昌硕编后拾遗[J],北京:中国美术馆,2006(5)
[4]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刘晓燕,从“观”到“观者”[C],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llxlw/lw37264.html上一论文:简论尼采哲学中的快乐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