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学思想及其性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785 浏览:25006
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一方面带有明显的抽象人性论遗迹,另一方面也不乏科学的人学思想萌芽。从这一思想出发,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一方面达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另一方面叉成为其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点。以此来反观流行于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理论思潮。它们不仅不是关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科学认识”,其理论水平甚至远逊于手稿中马克思所阐述的空想社会主义。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指导我们事业的科学理论。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学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1004-4434(2013)09-0023-05
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及其解决策略的认识的产物,社会主义思潮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在1516年发表以来,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思潮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革是在马克思那里获得了其科学的理论形式,并最终由马克思的后继者们将其实践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通常情况下,人们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如恩格斯所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他紧接着写道:“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因此,如果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一个事物的话,那就是他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或者说,他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对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曾经这样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而不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科学认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换言之,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之“空想”而言的。其“科学”性在于:它用科学认识(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解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去探讨人民自己所进行的社会运动;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从道义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否定”。在这种学说当中,“人性理由”是其基本的理由——不仅“是它的改造社会方案的根本依据,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空想的理论根源”。因此,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要求马克思必须对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性理由”进行扬弃——由此开启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探索历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

如果将人学理解为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的学说,那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所形成的人学思想可看作是其人学思想探索的起点。通过对异化劳动学说的阐述,马克思在这里系统地表达了他对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的认识。
(一)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人是类存在物”、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并将人的本质看作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在阐述以上思想的过程中,马克思使用了“类”、“类本质”等费尔巴哈的哲学用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些说明。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人之为人而与动物相区别的共同特征,对于这种共同的特征,他指出,对这个理由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但是。很难说动物就不具有一般的意识。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作用上的意识。在此,费尔巴哈将这种“严格作用上的意识”规定为“由知识得名的意识”,什么地方有这种意识,“什么地方就有从事科学的才能”。人具有这种“严格作用上的意识”,所以,人“能够把别的事物或实体各按其本质特性作为对象”。因此,人的“类本质”就是每一个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个体所普遍具有的共同的东西、是“人本来的人性”。对于这种人性,费尔巴哈指出:“人自己意识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理性、爱、意志力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存活的目的。”在此作用上,费尔巴哈将人看作是“类存在物”,而这种“类存在物”所具有的“类本质”,即是对单个自然联系起来的人所具有的普遍性的抽象。费尔巴哈的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马克思。马克思在手稿中也将人看作是类存在物,理由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人都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并且,马克思还特别地指出。正是通过劳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在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和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也是通过人与动物的区别来阐明人的类特性的。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产生生命的生活”,是人的“生产生活”也即人的“类生活”。而“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劳动作为人的这种生命活动应该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于是,人的类特性就是劳动这一“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理由在于:“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由此,劳动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在这里,虽然马克思使用的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术语,但是,马克思在阐述的过程中特别地突出了劳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发现。无论是人们在劳动中、还是在劳动产品的交换中,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相当于人的“类生活和类精神”,而“类”这一概念,“如果不是社会这一概念,那是什么呢?”在此作用上,马克思将人的本质规定为“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二)关于人的存在的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把人看作是“非对象的、唯灵论的存在物”的观点。因为虽然“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然而,“他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方面”,理由是“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而现实的人类劳动是“人在外化范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马克思在此提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并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存在: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如果说以上思想揭示出的是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存在状态的话,那么,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作为类存在物又当如何存在呢?如前所述,在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看作是类存在物。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看作是人的“类特性”,将“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看作是人的本质,但是,现实社会中人的生活却和这种类生活严重不相符合。甚至于正好颠倒了过来——“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人的类本质“变成对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及其性质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来说是异已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存活的手段”。基于一种道义上的诉求。马克思对人的这种“类特性”在现实生活中降格为动物般的特征进行了尖锐地批判、甚至于强烈地谴责。抛开这些因素,可以发现,马克思在这里向我们阐明了人在社会中的二重化存在这一现实:一是作为个人生活中的个体的存在;二是作为类生活中的“类”的存在。对此,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于是,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是一个现实的、个体的社会存在物;另一方面,他同样是总体、他“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三)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劳动出发,将劳动看作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将私有财产看作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因此,扬弃私有财产的过程,就是异化劳动向有意识的自由的劳动转变的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及其性质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也是人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过程。黑格尔的辩证法为这一运动过程提供了逻辑说明,所以,马克思在手稿中高度评价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因此。“人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的实现。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有可能:人确实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类力量——这又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于是,人的发展过程被设想为:人——人的异化(非人)——异化的人向真正的人的复归。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形成的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基于这一人学思想,马克思会形成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两种认识:其一,当马克思把真正的劳动看成人的本质,着眼于主体自身,就不能完全摆脱用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来描绘历史的旧模式,由此会重新陷入空想社会主义的窠臼;其二,当马克思摒弃以人的真正本质为依据,把异化劳动看作是一种客观历史现象,着眼于分析劳动中形成的客观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必定引导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研究历史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由此走向科学社会主义。因此,理解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仍需要我们对马克思在此时所形成的人学思想进行审慎地分析。

二、抽象人性论遗迹与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

马克思在这里之所以会重新陷入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异化劳动学说中的人学思想尚带有明显的“抽象人性论”遗迹。所谓“抽象人性论”。指的是脱离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撇开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通过对作为人的每一孤立个体所具有的共性的把握而形成的对“人”的认识。“抽象人性论”的特征在于:其立足点是“抽象个人”,即“抽去了个人所处的现实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类个体”:其策略是对孤立个体所具有的共性的抽象。手稿中人学思想的这种抽象人性论遗迹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如前所述。手稿中的马克思依据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之间的区别得出了人的“类特性”:“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这里被看作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自由的活动”,而非人所身处于其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因此。其立足点仍然是被抽去了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个人”,因而其所得出的“类特性”也不过是每一个体所普遍具有的特性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虽然马克思在这里也谈到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但是,此时的马克思对于“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未能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学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因此,人的本质在这里仍然被看作是“真正的”社会联系而非现实的生产关系。
以人的这一本质为依据,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范畴,并进一步分析了它同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理由,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雾的理由,而是人类理智迷雾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以扬弃私有财产为目标的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即共产主义。为此,马克思首先考察了以往各种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学说所持有的相关理论观点:蒲鲁东的社会主义学说“对私有财产只是从它的客体方面来考察,——但是劳动仍然被看成它的本质。因此,它的存在形式就是‘本身’应被消灭的资本”:傅立叶将劳动的特殊方式(“划一的、分散的因而是不自由的劳动”)“理解为私有财产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的有害性的和它同人相异化的存在的根源”,因此他把农业劳动看成“至少是最好的劳动”:而圣西门“把工业劳动本身说成本质,因此他渴望工业家独占统治,渴望改善工人状况”。在此之后,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这一观点,通过对以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向人们阐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共产主义。
首先对“最初形式”的共产主义的批判性分析(这种共产主义主要是指法国的巴贝夫、卡贝、德萨米,英国的欧文和德国的魏特琳所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体系)。马克思指出:这种“最初形式”的共产主义想要用强制的办法将“不能为所有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和抛弃;它并没有取消劳动者作为“工人”的这一规定。而是将这一规定“推广到一切人身上”;它并没有真正地消灭私有财产关系,而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最初形式”的共产主义只“不过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是贪财欲所采取的并且只是用另一种方式使自己得到满足的隐蔽形式”、“是妒忌心和这种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主义的完成”、是对“人的个性”的“到处否定”、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是“向贫穷的、需求不高的人……的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因此,马克思将这种“最初形式”的共产主义称为是“粗陋的共产主义”。其次对“政治形式”的共产主义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认为,这种性质的共产主义虽然都已经认识到自身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与“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但是,它还受到“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因为它还没有真正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最后,马克思向人们阐述了他所理解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马克思认为。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定、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总体上来看,由于马克思在这里对共产主义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解建立在对以往学说的批判性分析基础之上。因此,“就其视野的广度和深度来说,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派所持的理论观点”。然而,正如分析过程所显示出的那样。马克思的上述理解“是以理想化的人类发展状态(真正的人的社会)为出发点的,它以高度完善化了的人作为人的原型,因此就使这种理论带有浓厚的色彩和空想性质”。换言之,马克思在这里对共产主义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解达到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因为形成上述理解的理论依据(尤其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仍然带有明显的抽象人性论遗迹。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点:对象化劳动与“现实的人”的生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虽然带有明显的抽象人性论遗迹,但其中也不乏科学的人学思想萌芽,正是在这些思想萌芽的发育成长过程中,马克思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变革。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首先,在关于人的存在的思想中,马克思明确反对黑格尔把人看作是“非对象的、唯灵论的存在物”的观点,他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对象化劳动并非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而是一种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不但为我们揭示出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还向我们阐明了人在社会中的二重化存在这一现实。虽然此时的马克思仍以理想中的人的本质为参照。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人的本质为参照的异化劳动学说在客观上是对“现实的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存在状况的揭示。具体而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人的存在状况的揭示通过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特征体现出来:(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它所揭示出的是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由工人的对象化劳动所形成的劳动产品成为一种对工人来说的异己的存在物而与工人相对立的事实。(2)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它所描述出的是工人的对象化劳动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成为一种摧残自身的活动过程的状况。(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它所表达出的是对工人的对象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沦落为仅仅是维持他个人存活手段的愤慨。(4)人同人相异化。它所阐明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结果: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对立关系。马克思继而追问道:如果说人的对象化劳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不属于他自己,那么它们属于谁呢?显而易见的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它们既不属于神,也不属于自然界——“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马克思认为,工人通过自己的对象化劳动,还生产出了“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即“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因此,工人通过自己的对象化劳动,“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于是,这里的“人”不再是“抽象个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他们的对象化劳动过程不断生成着的“现实的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一思想为日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资源。
其次,马克思在这里还向我们阐明了人在社会中的二重化存在这一现实,它成为日后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二熏性学说的思想萌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的对象化劳动生产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作为“总体”,他们的对象化劳动所形成的是商品的价值,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最后。手稿中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劳动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动物只生产它自己的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论文导读:资(即他们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他们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一发现成为马克思日后创立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的思想萌芽。虽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形成的人学思想尚带有明显的抽象人性论遗迹。但是,手稿中关于人的对象化劳动、人在社会中的二重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的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下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在此,如果说在直接的肉体需要支配下的人的劳动是一种必要劳动的话,那么,不受这种需要影响下的人的劳动就是一种“剩余劳动”,它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界的自由。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产品并不归工人所有。他们只能获得维持自身最低生活限度的工资(即他们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他们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一发现成为马克思日后创立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的思想萌芽。
虽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形成的人学思想尚带有明显的抽象人性论遗迹。但是,手稿中关于人的对象化劳动、人在社会中的二重化存在以及剩余劳动的相关思想。为日后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及其性质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在此作用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又成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点。
综上所述,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932年被重新发现和公开出版之后,其所引发的相关争论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中,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在这些争论中一直是最为重要的主题。然而认真考察这些争论后我们会发现:人们的分歧或许并不在于手稿中人学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其性质——这才是争论的真正症结。那么。如何才能客观地把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学思想的性质呢?
立足于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及其历史形成过程,换言之,着眼于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我们所能够得出的结论就必定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点”。以此来反观当代中国社会中所流行的一些理论思潮,诸如新自由主义、新左派、社会主义等等,它们往往立足于一种理想社会状态,因而从“抽象个人”以及道义出发来批判现实、廉价地向社会大众许诺其凭空构想的社会制度如何美好公正。事实上,这些理论思潮不仅不是关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科学认识”,其理论水平甚至远逊于手稿中马克思所阐述的空想社会主义。与之相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人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国实际,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它才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实践的“科学认识”——这不仅是我们重新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及其性质所得出的启迪,也是30多年来中国社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表明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