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陕西民俗与社会发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02 浏览:19723
论文导读:底蕴下已经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历史性蜕变。关键词:场域;惯习;民俗文化;变迁"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俗称"十大怪",是陕西省最为著名的民俗缩影。"十大怪"实际上代表了陕西乡村民众独特的生活方式,"怪"即特色,这也
摘 要:民俗是任何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组成部分,它集中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在历史场域下形成的惯习。所以民俗的形成也是一个社会选择的过程。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其民俗别具一格,且赋有良好的历史传承性和延续性。但这中传承和延续并不是说陕西的民俗自古以来一成不变,在社会与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民俗也不例外,现代社会,经过千年发展的民俗,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下已经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历史性蜕变。
关键词:场域;惯习;民俗文化;变迁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俗称"十大怪",是陕西省最为著名的民俗缩影。"十大怪"实际上代表了陕西乡村民众独特的生活方式,"怪"即特色,这也是陕西乡村社会特有的风景线,是一种民间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质,文化的创造与传承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核心所在。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与涤荡。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省份之一,民俗中自然蕴涵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这种历史文化的底蕴恰是陕西民俗得以世代相传的内聚力。

一、历史场域内的惯习

民俗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现代性成果,而是经过历史的沉淀与筛选逐渐形成,是对一定地域内的人产生潜移默化般内在影响的民间文化。在陕西乡村的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种特有的民俗在陕西人民在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尤其对陕西人民性格、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欲明陕西民俗与陕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必先了解陕西的民俗自身所表达的涵义以及陕西民俗成型的社会历史过程。
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陕西自古就是一个文化繁昌的地域,尤其在周秦至汉唐,西安更是作为都城引领着当时的文化发展。陕西不仅在历史发展中独具特色,而且在地里位置上也是别具一格。陕西省地处内陆,可以说是中国版图的中心地带,所以无论在古代纷争的社会中,还是在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蹂躏阶段,陕西地域的民众都一直处于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安逸的生活环境中。这一点也是陕西民俗区别与我国其他省份的重要理由。所以,笔者认为,单就一定作用上的民俗而言,陕西地区可以自成体系,其民俗实际就是在陕西社会与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种时间场域内逐渐形成的惯习。
场域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在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中,场域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客观关系的一种网络,现代社会中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这些社会小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场域,并且有着自己的逻辑和必定性。[1]借前人之观念,场域其实可以拿来比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达的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社会发展水平。在此种作用上来讲,场域兼具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具体表现在连续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在这种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陕西民众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与时间特点的惯习。
惯习本是一种哲学概念,具体是指一种美德和气质。社会学家布迪厄对其加以改造,用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1]人类实践之所以能够具有延续性,并不是因为人们的精心策划,而是自然而然的。诸多形式的人类实践,特别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为,往往是在潜意识状态抑或无意识状态下自动进行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往往有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来自于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这种行为倾向在社会学家看来是一种惯习,而在人类学家或民俗研究者看来则在时间节点上称为民俗。民俗形成于人类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一旦形成,则不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去策划人类的行动,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人类行为。
"秦腔"是现代社会中陕西独具特色的剧种,又称"乱弹",源起西周,成熟于秦,是目前中国最为古老的剧种。它生于民间,故而最能代表陕西民间的艺术文化,最受陕西人民的喜爱。几千年来,"秦腔"以其高亢激昂、豪放不羁的嗓音,回荡在三秦大地上,至今从未间断。"秦腔"的吼唱其实也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民间性与延续性,就其延续性来讲,是我国其他剧种所不能及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陕西民众至今依然喜爱的"秦腔",已经不是几千年前周王朝所吟唱的"秦腔"。在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秦腔"也发生着诸多变化。在历朝历代,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在陕甘宁新,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秦腔"吟唱着不同的声音。然而无论怎样,"秦腔"保留了其最为原始的特征,就是它的民间性和原创性。这一种民间艺术是目前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民众在历史发展进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是在历史场域中形成的一种惯习。
或许"秦腔"带有较为浓厚的历史传承意味,不一定每一个陕西人都会吼"秦腔",故其惯习意味稍显淡薄。笔者认为,最能代表惯习形成特点的是一个地方的语言,陕西也不列外。从地理空间上分析,现代社会陕西分为三大块,即陕北、陕南、关中,每一个地方有着这个地方独特的语言特色。而最能代表陕西方言的是关中语言。关中话中独特的表达方式,演绎着一代又一代陕西人民的本土情怀。我们大胆预测历史,秦始皇的口音或许与现代关中语言口音相差无几。这种语言的传递性在民俗文化中显得最为连贯,也最容易被人忽视,因为语言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东西,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东西。或许作为一个陕西关中人一生并不会吼上几句"秦腔",但是必定能说上几句标准的"陕西话"。现代社会依然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人们,与人交流之时,特别是与本乡之人交流之时,一般采用的就是本土化以为极浓的陕西方言。意指方言在陕西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惯习,也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习惯。方言形式的交流也是自发形成的实践活动,没有一丝刻意为之的迹象。

二、陕西民俗与文化

民俗是在历史场域中形成的惯习,也是一种民间的文化,具有传承性与延续性。可以说,正是陕西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领域内形成的民俗,铸造了陕西令人艳羡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陕西人的社会实践与行为,在陕西人民社会化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沾染着文化对灵魂的熏陶。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llddlw/lw33140.html上一论文:浅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