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如何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35 浏览:23451
论文导读:教学游戏、参观访问、表演欣赏等,它有利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去培养各种存活技能。可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学生比较喜欢的生活情景,激起学生的积极热情参与其中,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带来的乐趣。

三、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让教学走向生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生活、社会

摘 要:《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营造有利的环境,创建学习平台,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提高生活品质,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回归生活。
关键词:认识社会;体验和感悟;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求。小学生的特点是:“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因此,教学活动一定要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以活动为纽带,用自己的大脑去深思,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回归生活。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创建平台收集调查,使教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学生生活或社会化的启蒙教育课程,是一门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旨在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认识还处于模糊的状态,对周围的环境和氛围还不是很在意,存在盲点甚至误区。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亲自搞调查研究,收集真实素材和资料,参与体验,以社会生活为主线,认真学习相关的常识、规范,才能逐步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只有将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社会。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时,我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理念,课前指导学生采访父母长辈,看书报、电视,查资料实地考查,走向社会进行调查了解,课堂上结合自己的遭遇畅谈交流。学生收集了许多有关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车祸、防遭遇陌生人等不安全因素造成严重后果的小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对“消除隐患防事故”的认识。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安全防患意识,珍爱生命,健康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类似的活动平台还有:收集有关防地震、防中毒、防洪水、防偷盗、防雷电、防迷信等小资料,了解如何防止意外事故而引发灾难。
可见,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建平台,通过收集、采访、调查等活动,提高小学生的认识,真正使教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回归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

二、创设情景参与其中,在教学中体验生活

现在,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以往传统式教学采取的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空洞的说教模式,它忽视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教学失去了本该有的情景和乐趣,无法激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去创设一些生动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其深思,促使其参与,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快乐,争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空间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秋天的保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唤起他们的情感,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教学一开始,我就安排学生观看录像,秋天气候干燥,昼夜温差较大,有些孩子容易感冒、咳嗽、发烧,甚至由流感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而诱发肺炎或心力衰竭致死。小小的感冒,会威胁到宝贵的生命,给许多家庭蒙上了抹不去的阴影。观后,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预防的措施是:平时要讲究卫生、多喝水、不挑食、多吃水果蔬菜、通风换气、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多锻炼身体等。
类似的活动情景还有:讨论交流、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品话剧、教学游戏、参观访问、表演欣赏等,它有利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去培养各种存活技能。
可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学生比较喜欢的生活情景,激起学生的积极热情参与其中,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带来的乐趣。

三、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让教学走向生活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生活、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而进行的活动。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社会性调查、社会性服务等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走向社会,认识社会,走进生活。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红绿灯》一课时,我让学生走出校门放眼于社会。上下学阶段,留心观察自己的父母是否遵守交通规则,若有不轨行为,你该如何对待?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促使学生自己懂得遵守交通规则,同时也督促身边的人改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影响了社会。
类似的社会活动还有:操场集会、图书馆看书、电影院看电影、乘坐公交车、参观烈士陵园等。教育学生从小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讲究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可见,只有通过类似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去认识社会,去了解社会。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源泉在于学生的社会实际生活。今后,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坚持不断地探讨研究,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德、行为习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其全面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 山西省清徐县职工子弟二校)
编辑 韩 晓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llddlw/lw20324.html上一论文:试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