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例谈哲学教学中“雅”和“俗”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842 浏览:156749
论文导读:装上阵而又能获取更多知识。关键词:兴趣;统一体;雅俗交融;1674-3520(2014)-05-00125-01记得在一本书里看到,有一个哲学家说:“对于一位哲学家来说,最恶毒的理由就是问他什么是哲学。”这句话至今都觉得很有玩味。而对于一个刚接触哲学的高二学生来说,仅从课本发下来,随手翻阅便得出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且枯燥无趣
摘 要:对于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且枯燥无趣的专门学问,课本上过于艰深的术语和专业化的表达方式超越了他们接受范围,作为我们师者,要正确把握好雅与俗之间的度,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住其“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灵魂,化难为易,让学生既能轻装上阵而又能获取更多知识。
关键词:兴趣;统一体;雅俗交融;
1674-3520(2014)-05-00125-01
记得在一本书里看到,有一个哲学家说:“对于一位哲学家来说,最恶毒的理由就是问他什么是哲学。”这句话至今都觉得很有玩味。而对于一个刚接触哲学的高二学生来说,仅从课本发下来,随手翻阅便得出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且枯燥无趣的专门学问这样的结论。他们对于课本上过于艰深的术语和过分专业化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了一种无由的排斥,把哲学当成了超越他们接受范围的玄妙天书,你说这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多半不会相信,好像他们原汁原味的生活在眼前的哲学世界里被过滤了个干干净净。但是,作为我们师者,我们要正确理解学科的特点,说其“雅”它却绝非高深莫测,说其“俗”它却绝非俗不可耐,关键是我们要能够正确把握住它“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灵魂性的东西。这样理由就来了,怎样把这个看似“神秘”而又“高雅”的学科变成他们既能轻装上阵而又能获取更多知识的乐土呢?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美国教育学家西蒙斯曾说:“如果教师能适当地用一种令人愉快而认真的方式教授的话,那么所有的学科知识,就其本质及关联来说,都充满着趣味。”另一位美国教育家克莱贝德福特甚至这样认为:“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是学习的原动力。
下面我再现一个自己哲学教学中的小小片断,和大家共勉。
这节课上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果我们仅仅给学生灌输这些内容:矛盾的“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矛盾的“性质”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是指什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什么联系是什么。这样,就显得过“雅”了,甚至“雅”得有些过于神秘了,学生绝对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么到底如何让学生变得对这节课充满兴趣呢,当然上面说的“雅”的内容必不可少,并且要讲的清清楚楚、透透彻彻,但同时我们却要狠狠地“俗”它一把,如何“俗”呢?例子是必不可少的!
例1:关于阿凡提开染布店的故事,说是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布店,很受老乡们的欢迎。有一个巴依见老百姓夸奖阿凡提染布染得好,很不高兴,就故意刁难阿凡提,他挟了一匹布来找阿凡提:“给我好好染一染,让我看看你的本领。”阿凡提问他染什么颜色,巴依说:“我要的颜色很普遍,不是红的,不是蓝的,不是黑的,不是白的,不是绿的,不是青的,不是黄的,不是紫的,也不是这些颜色的混合色。”阿凡提爽快地接过布说:“一定照你的意思染,保你满意。”巴依见阿凡提上了当,便问:“我哪一天来取?”阿凡提说:“你到那一天来取。那一天不是星期一,不是星期二,不是星期

三、不是星期四,不是星期五,不是星期六,也不是星期天。到了那一天,请一定来取。”

例2 :一个平时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生病后看医生,医生要他多吃水果。他儿子给他买了苹果,他摇头不吃;买来梨,他也摇头不吃;买来香蕉,他还是摇头不吃;买来桃子、葡萄等等,他仍不吃,并生气地说:“医生让我吃水果,你怎么买这些东西?”儿子说:“市场上就这些水果,你要买什么?”医生知道后,给病人写了一个字条:世上水果多又多,但无抽象的水果。不识具体水果痴,哪能埋怨儿子错。
例3:电视连续剧《关中匪事》主题曲里唱到:“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这三个例子都很好玩。其中第一个我用在开课时导入,学生听得很投入,笑声四起,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这时不妨再卖个关子,大家为什么觉得好笑呢,至于其中道理尽在本节内容里面,随着顿时有了一种迫切的急于探究的心理。第二个主要用来解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首先,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人们对同类事物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原来它就存在于一个个具体事物之中,普遍性就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并且只能通过特殊性而存在,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苹果是“能吃的含水分较多的苹果树的果实”,梨子是“能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梨树的果实”,香蕉是“能吃的含水分较多的香蕉树的果实”,说明水果的共性,就只能存在于苹果、梨、香蕉等一个个具体的水果之中。水果的概念“能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植物的果实”,就是从具体的水果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这些具体水果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有水果这个概念的普遍性。其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水果对于苹果、梨子、香蕉来说是普遍性,相对于人们摄入的食物来说,又是特殊性。第三个例子,选用热播的电视剧陕西方言唱词,将一个同学们都觉得很生活、很好笑的理由抛出,让大家互相通过讨论,探究其中反映的哲学道理。“他舅”是“他大舅”、“他二舅”的共性,都是指他“母亲的兄弟”;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出现了“大”和“二”之分,这是个性。说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是符合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这是它们联接的地方。而他们的“转化”情形在于,“他大舅”、“他二舅”相对于“他”来说是“舅”,对“他”母亲来说是兄或弟,对“他”外婆来说是又是儿子,在不同的场合,在一定的条件下,“他大舅”、“他二舅”有时是“他舅”,有时是兄弟,有时是儿子,有时又是其他的称谓……通过课堂现场观察,发现学生讨论时笑声一片,有的甚至唱起了原曲,再一次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气氛,将本课推向了。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个人刺激学生兴趣的论文导读:策略都不尽相同。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巧用事例、深人浅出,能够很好把握好哲学的“雅”“俗”之度,能使学生产生一窥其知识的强烈,并在进入这个“浓缩的精华”后,能很快的掌握它的基本知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哲学知识素养,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上一页12
策略都不尽相同。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巧用事例、深人浅出,能够很好把握好哲学的“雅”“俗”之度,能使学生产生一窥其知识的强烈,并在进入这个“浓缩的精华”后,能很快的掌握它的基本知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哲学知识素养,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