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体验哲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728 浏览:33740
论文导读:languageinfluencesthought.Whilethisarticleintendstogiveanegativesupport.BymakingacomparativestudyontheConceptualMetaphorbetweenEnglishandChinese,itioundthatthereexistgreatsimilaritiesintheconceptualmetaphorizationbetweenthetwodistinctlanguages,whichisana
摘 要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了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观点。我们持不同观点。通过对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种不同语言在使用概念隐喻的过程中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并从产生相似性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角度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
关键词 概念隐喻 体验哲学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A
Study on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tiali
ZHAO Guiying, LIU Xiaoshu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Since 1990s there has arises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supporting the claim that language influences thought. Whil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give a negative support. By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 great similarities i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ization between the two distinct languages, which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tiali.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do not lead to different metaphorical thinking.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experientiali; Sapir-Whorf Hypothesis
0 前言
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被提出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一直受到学界热议,对“假说”的争议颇多。自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假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的认识,进入了“新沃尔夫主义”时期。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理论,认为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他们的概念框架也各不相同的,因此导致他们的思维模式亦不相同。本文持不同观点。通过对英汉“时间作为空间”概念隐喻、情感概念和事件结构概念隐喻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两种不同语言在此三种概念隐喻化方面是否存在相似性。如果存在,就可以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如果存在,那么产生这种共性的基础——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又是什么?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驳斥。
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之纷争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它与人类思维息息相关。自古以来,语言与思维理由就是哲学界、语言学界、人类学界持久的话题,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语言学家议论的焦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是继康德、洪堡特和博厄斯以来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影响颇深的理论假说,集中体现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名称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命名的,是由沃尔夫的学生霍耶尔(Ho ijer 1954)提出的。 1956 年,在约翰·卡罗尔(J.Carroll)编纂的名为《论语言、思维和现实》的沃尔夫文集的前言中,沃尔夫的语言-思维观被总结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可他却未对语言相对论明确定义,因而导致一些语言学概述类著作断章取义,将沃尔夫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Crystal 1997;Kramsch 1998)。前者认为语言决定思维;后者也叫作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影响思维,即一种语言的结构会影响其使用者的习惯性思维,因此,使用不同语言,概念框架亦不相同,因此语言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
自二十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许多语言学学者都对假说的强式版进行过批驳(Lenneberg 1953;Berlin&kay 1969;Leech 1974;Brown 1976;Pinker 1994),认为语言决定论太过绝对化。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也针对 “强式”版加以批驳(高一虹2000;潘文国、谭慧敏2005;张振江2007:)。①直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随着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的新发展,人们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的认识,进入了“新沃尔夫主义”(New-Whorfi)时期(Levinson 2003;Evans&Green 2006;陈佳2011;王颖冲2011)。②新认识对“假说”提出了支持观点,指出了批评者的批评存在瑕疵,例如,“假说”的强式版从未出现于Whorf 等人的原始文稿中(Lakoff 1987; Lucy 1992a; Casasanto 2008)。Sapir-Whorf Hypothesis这个术语是Harry Hoijer提出的,是对二位学者所表达的语言相对论复杂思想进行的概括指称;Whorf也从未提出过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因此,以往的批评者批评的强假设本身并不存在。新认识支持Whorf关于语言层面影响思维层面的理论,认为人的概念框架会因使用的语言不同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思维模式亦受到影响。基于“新沃尔夫主义”对“假说”的解读,既然强式版根本不存在,那么“假说”的核心就是“语言影响思维”这一观点,这也是该研究所要探讨的对象。如上所述,虽然大多数学者支持“假说”,本文仍不敢苟同。文章拟从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即体验哲学这一认知角度重新审视该观点,通过证伪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之加以驳斥。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ljxlw/lw21726.html上一论文:研讨“儒释道”的生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