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儒释道”生命哲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476 浏览:93607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生活节奏也明显地变快。随之发展,青少年在生活、生命与人生方面出现了许多理由,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理由,也正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理由。力图借助对儒家生命哲学、道教生命哲学,以及丹道生命哲学的剖析,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借鉴,为今后生命教育研究做好坚实的基础,并且可以揭示生命哲学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道;人性;生命哲学;生命教育
1002-2589(2014)01-0073-02
生命教育,本质上是人的生命的自我敞现和自我教育。因此,对人的生命的自我敞现的了解和理解,实际上是生命教育的逻辑前提。生命教育,就是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发掘、培养、提升生命智慧,进而获得实现最大生命价值的策略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公元前开始,就有许多教育家、哲学家认为:生命教育,首先是对教育价值的追求。开展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生命情怀,缓解生命理由,提高生命质量,而且有利于为基础教育实施生命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其次,生命教育不是知识教育,不是认知结果的堆积,而是在过程中生成有关生命的价值感、涵养生命情怀。这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稳抓稳打。中国哲学从根基上说,就是一种生命哲学形态。它包含着儒、释、道三教,而三教的本源是一致的,统于生命之心性。方东美将儒释道三家的生命精神提炼为:“生之理,爱之理,化育之理,原始统会之理,中和之理,变通之理。”[1]152-153

一、儒家生命哲学

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仁”,仁者爱人,主要是如何处理好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身心关系。儒家的生命哲学价值论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就是随顺本性行事,也可以用孔子这样一句话来总述:“从心所欲不逾矩”。“率性为道”中的“道”自然而然就是“人道”。而“人性”是现实生活中最直接的价值尺度。它具有主体性。人固有的独特“人性”是衡量一切价值的尺度。儒家生命哲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这些,都是我们当代生命教育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1.孟子认为: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为人者之人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①此之为本原的、先天性的善,也是人为仁善的基本。孟子又将这种天生的善性称为“良知”或“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②其中“良知”又称“良心”。孟子认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良知,最终成为了生命质量的尺度,有良心的生命称为道德生命,无天良的生命称之为“反”生命。这种心性论的确立,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提供了理论基础。
2.荀子却不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为人向善的本性。在荀子看来,向善完全是人之有意作为,即“伪”。“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固生于人之性也”;“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③他的性恶论既认为人性本恶,又认为“礼仪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有两条腿、没有毛皮的,就可以称之为人,而是有“礼”与之辨别的。荀子判断人性善恶的标准:社会的礼仪道德、规范。他同样以“善”的道德标准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规定性。
儒家生命哲学的“生之理”体现在:“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2]50呈现出生命哲学的另一个层面的是,儒家性体论思想:“性由命出,命自天降”、“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都明示了生命存在,是天道生生化育的一部分,能够达到个体生命和天道相吻合,天人合一。在以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生命观提出后,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人定胜天”,进一步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后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9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二、道教生命哲学

道教生命哲学,可以追溯到道家的生命哲学。道,是生命价值之根源;道,创生万物的原则,且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宇宙生命皆发轫于道。尽管生命万物形态各异,但它们的存活成长皆源于生命之道。道教生命哲学,有着重生性、主体性、实证性、超越性。它坚持着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持有着不依赖于外物,内求于己;主张自身悟性去克制“道”的束缚;具有超然于“道”的领悟。这是我们现代生命哲学研究依据的另一片天空。
1.老子哲学,核心体系是道,它是生命哲学的根基。道的唯一性,体现了生命的永恒性。《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道”是生命万物的宗祖,道的无限生命力,赋予了宇宙万物以生机,使整个宇宙充满生命。而其中的“名”,则是我们对万物生命的体认,促使我们不断地积累真知,更好地把握生命、认识生命、推进生命。此话,表明了生命的永恒是常道,道虽然虚无缥缈,但是作为生命之源,却是周行而不殆,永不消竭,不可言说,亦不可命名。
2.庄子重生,宁生而曳尾涂中,也不愿“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4]107-108。主张生命本身重于其他任何作用上的价值。在天人关系上,道教崇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以此为前提,人可以修炼,与天地宇宙相通,夺天地造化,与天地同寿,如“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5]821在他的世界里,“彼亦—是非,此亦—是非”、“是亦—无穷,非亦—无穷”。是与非,知与不知,都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通过对现实的摆脱,外界的限制,来达到生命的绽放。从而,实现生命价值的演绎,更大作用上的完善。
3.张三丰丹道生命哲学。张三丰的生命哲学,融摄佛教思想:张三丰丹道生命哲学中,吸取了佛教的心性哲学思想,充实了“性功”修炼。“金丹花儿快乐念,念上一声佛,南无混沌世界佛南无花开叶儿落。”[6]7741是他将佛教的各路佛祖引入丹道诗句中的,体现了三教圆融的思想。还有就是“习静功,守中黄,到老差殊枉一场。”[6]7720体现了佛教禅宗们无为空打坐,对于长生无济于事,首先要掌握性命之理才可续命,否则静功习练是枉然。在《玄要篇·道情歌》中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论文导读:是恐惧本身”,它是出于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罗斯福,在与死亡、病魔抗斗中,在追求生命价值过程中的感悟。他揭示出了人性深处恐惧、逃避等致命的弱点。这个世界,除了自己抛弃自己,没有谁可以把你抛弃。学会生死,学会生活,学会爱自己,学会爱身边的人。生命教育的持续性、有序性、高效性地开展,不仅仅有利于我国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落
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他认为在修炼丹道之前,首要修心练性,而修炼内丹的必要和前提条件:有牢固的练己功夫,只有炼己纯熟,单信、药材才会水到渠成,并源源不绝。如果没有筑基炼己的功夫做好铺垫,盲目修炼,只在乎形式上的,囿于修炼小术,最终还是无法真正进入内丹之堂。以上,是他对丹经的修炼超出佛教“性功”的部分。张三丰极其重视性功修炼,尤其是炼己之功,认为炼己贯穿在丹道修炼的全部过程,非常重要。炼己重在心地,是性功修炼的起步功夫。
本文立足于对儒释道各家独特理论的阐释,并从中取之我们现在缺少的理论基础,对其有了初步的理解,透彻地了解生命哲学最初的构建体系,为以后深度研究生命哲学埋下坚实的根基。至此,最现实的理由就是生命价值。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人生活在当下,就是为了生活的幸福,为此去努力创造幸福。首先是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其次是为别人创造幸福。而自己获得的最大幸福,恰恰就是为别人创造了最多的幸福。让我记忆深刻的有这样一句话:“对生命最大的恐惧是恐惧本身”,它是出于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罗斯福,在与死亡、病魔抗斗中,在追求生命价值过程中的感悟。他揭示出了人性深处恐惧、逃避等致命的弱点。这个世界,除了自己抛弃自己,没有谁可以把你抛弃。学会生死,学会生活,学会爱自己,学会爱身边的人。生命教育的持续性、有序性、高效性地开展,不仅仅有利于我国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落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进而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的提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存在的质量、生命存在的作用,更好地掌握存活技能,更好地理解生命观和生死教育。
参考文献:
[1]方东美.生生之德[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长沙:岳麓书社,2008.
[3][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诸子集成·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道藏.黄帝阴符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贺龙骧,校勘.彭文勤,等,纂辑.道藏辑要·张三丰全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