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对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631 浏览:71726
论文导读:
〔摘 要〕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及学校对这门课程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课程也没有合理规划,加之传统的品德课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行为的养成和道德的践行,其空洞说教的上课方式,照本宣科的教学范式,以及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方式,最终导致了思想品德课育人功能的弱化和边缘化。为转变这一目前状况,让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育人的功能[1]。
〔关键词〕品德学科 存在理由 改革方向 深思
一、引言
当前小学思想品德基础教育较为薄弱,由于基础没有打好,所以导致的直接现象就是社会道德理由频发,更有甚者如:小学生集体相约事件、小月月事件等。学生的思想理由已经不是过去那么简单可以回避的,而是整个社会所要面对的理由。
而品德学科作为一门课程,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乏味,使思想品德课变成呆板无力的说教。孩子们的情绪敏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当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如何品德课在完成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的同时,又使课堂充满活力,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本文就这些理由进行探讨。

二、小学品德学科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理由

(一)对小学品德学科认识不足。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对小学品德学科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成功地付诸实践。
而如今品德课虽然正在日渐为人们所重视,但还是有许多的教师、家长认为没有过多投入这门课程的必要。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而品德学科因其内容贴近生活,涉及课外知识较多,活动范围相对较广,因此被部分家长误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表现。而部分教师则认为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时候,应该抓好语文、数学等“主科”,而至于品德课则被看做是“豆芽科”,上不上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多腾出时间来讲解关于语文、数学课上所遗留的理由,因此原本计划课时就较少的品德课还常常被占用,使其无法正常开展。这种情况往往是越发达的地方发生的几率越小,越落后的地方所发生的几率越大。
(二)课堂教学策略简单,教学目标意识淡薄。当前,在不少教师中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意识淡薄,课堂教学策略简单,改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迫在眉睫。在一些品德课中,教师总是实行“填鸭式”教学,希望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讲授“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但结果,学生左耳进右耳出,收获不大。其理由,就是因为学生们感觉在这个看似生活的课堂上,谈论的事情却与自己的生活无关,老师所讲的不是他所关心、感兴趣的,或者是迫切希望能解决的理由,所以,学生的兴趣不浓。
(三)缺乏合理规划及专业教师。一些学校虽对品德课程的实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实施的过程随意性大,缺乏具体的统筹安排。这些学校还没有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制度和措施,没有活动的全盘计划和长期规划,对品德课不能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同时也没有相适应的评价监督机制,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缺少专业教师,使这类课程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得品德课程管理组织虽然有,在运转时职责却不分明、不规范,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来自学校层面的相关指导,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课程实施的效果。

三、对于改革方向的深思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想扭转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品德课程的偏见,首先就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让社会大众明白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作用。小学正是学生打好基础的阶段,因此注重开展小学品德课程,不但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必须让大家明白这门课程的开设与孩子的成长,兴趣能力培养,存活技能的获得,创新意识的开发,潜能的挖掘乃至国家教育的发展前景都是息息相关的。
(二)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在品德教学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确立好教学目标,走好实施新课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三)合理规划,保证课程实施

1.加强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由于目前小学品德课的专业教师很少,所以将培养专业教师纳入课程实施计划中是首要的。由其他教师担任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并且会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只有专业的教师才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全面系统地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还应该成立教研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以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2.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设立的师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资源管理制度、安全制度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将有效地保障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展。如:师资管理制度。按照纲要要求,教师全员参与,通力合作。指导教师与科研室签定项目责任书,科研室定期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学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对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3.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制度。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应该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是指以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策略,系统地搜集信息,对教学所引起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行为、能力上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业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激励、调控教学并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3]。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品德课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因而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可采用档案袋评定、研讨式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方式。对品德学科的教师,学校应建立与品德课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论文导读: 综上所述,尽管在小学品德学科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理由,但只要社会、家庭、学校能够认识到品德学科的重要性,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学校完善制度和加大实施力度,小学品德课程就能得到实施,就能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此类课程,使小学品德在提高体素质方面和育人方面起着应有的作用。上一页12
 综上所述,尽管在小学品德学科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理由,但只要社会、家庭、学校能够认识到品德学科的重要性,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学校完善制度和加大实施力度,小学品德课程就能得到实施,就能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此类课程,使小学品德在提高体素质方面和育人方面起着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