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玄学求明 科学求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20 浏览:154509
论文导读:
[摘要]玄学因玄远知常而求明,即明察事情之端倪(知其然);科学则因普遍必定性且可验证而让普罗大众知其所以然。二者虽然在研究策略(路径)上大相径庭,但因同为人类探索真理不可或缺之手段,必有相通之处。倘若二者由相弃转为互补,无疑将有利于提升自我及完善自我,实乃功德无量之举。
[关键词]科学;玄学;求证;求明;天人同道;万物同道
1006-0278(2014)01-286-02
科学与玄学可谓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思想体系),数千年来二者基本上是沿着各自适宜的轨道自我发展,既“井水不犯河水”又彼此不屑一顾。然而,同为人类认识自然、探索真理不可或缺的手段,彼此非但不该相互嫌弃,而是要取长补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可以断言,倘若能在二者间搭起一条桥梁,彼此打通,从而实现互补,人类之思维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一、科学与玄学

(一)“科学”一词是舶来品,是对science的意译

1893年康有为由日本引进后,“赛先生”便红遍大江南北。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科学家抑或哲学家都没能成功地给其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扼要的说,科学乃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其特征:

1.理性客观;2.可证伪;3.存在一个适用范围;4.普遍必定性。

科学策略包括实验策略和理性策略,即归纳法和演绎法。前者将特殊陈述上升为一般陈述(定律、定理、原理),是经验科学形成的过程。后者恰相反,应用一般导出特殊或从甲陈述推出乙陈述。其形式主要是三段论。
科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只解决有客观现实基础的理由,诸如道德、价值观不在其范围内;2.受人们从自然现象中探寻本质的能力(现实条件)所限,永远处在发展之中;

3.由于信息的缺乏或者误判,错误在所难免。

(二)“玄学”之名始自魏晋,最早见于《晋书·陆云传》

原指对《老子》、《庄子》及《周易》等三玄的研究和解说,可谓当时一种时髦的形而上学。“玄”字出自《道德经》“玄之又玄,众玄之门”。
然而,作为国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玄学(中华玄学)已远远超出以清谈或玄谈为主的“魏晋玄学”之范畴。其内涵被不断地扩充,已然成为名符其实的“玄远之学”。它既着重于“有无”、“本末”、“体用”、“言意”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的哲学范畴,同时还包括源自道家及五行阴阳家的术数、方术、占卜、算命、星相、堪舆等等。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华玄学形成了包括山、医、命、卜、相在内的五大体系(俗称玄学五术):1.“山”指修心养性、内外兼修的秘术,分仙、道、幻、灵、兵五种策略。2.“医”包括三部分:方剂、针灸和灵疗(祝由)。3.“命”是以时间、空间的磁场等来断命,包括占星术和干支术。4.“卜”就是占卜,有六爻、梅花、六壬、奇门等。

5.“相”有人(面)相与地相(风水)两种。

中华玄学尽管博大精深、玄妙无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5个基本数字(01258)而已。0=无;1=太极;2=阴阳;5=五行;8=八卦。这5大基本元素统领着整个玄学,是玄学的根基,是玄学的灵魂所在。任何玄学之术都离不开它们。
关于玄学的出处,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版本,其中之一与《金篆玉函》相关。相传蚩尤作乱,黄帝得天神相助一统天下。这本秘籍(天书)先后经过姜太公、鬼谷子、诸葛亮、刘伯温等人之手得以流传。但现已失传。
不可否认,玄学之术常被冠以“迷信”及“妖术”之名。这正是因为其太玄,一来不易理解,在常理之外;二来确实存在着大量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故弄玄虚甚至弄虚作假的成分。然而,若剔除其糟粕,玄学还是有不少合理成分的,尤其是其根部。千百年来中华玄学的生生不息,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其实,所谓迷信,那是迷迷糊糊的相信,若知其所以然而相信那就不该是迷信了。

(三)科学与玄学的区别

1.触及本体与否:“科学的责任在于描写。科学只是感觉张本,只顾现象的符合。”“亚里士多德以讲‘有’讲常住而诠释玄学。故,玄学是研究“有”的本体的科学”(科学与玄学)。
2.思维方式不同:前者主要运用逻辑思维,而后者则更多地运用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特点是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和想象性。
3.研究策略不同:前者是用求证的策略做研究,后者则用纯解释的策略做研究,大部分是口口相授。
4.验证与否:前者是可以验证,可以证伪的,后者则无法验证,几乎不可重复一个可控的实验。

5.主客观性:与前者比较,玄学主观性较强,更具有思辨性。

6.陈述方式不同:前者主要运用语言文字、数学模型及图表等一切易为人们理解且掌握的形式展现出来。后者更多的是运用象数或数术(方术)来传授,很多时候不立文字,靠的是心灵感应以达到“拈花微笑”的效果。
7.难易程度有别:相对于玄学而言,科学较易把握。玄学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仰仗其个人天赋和秉性(悟性)及生活阅历。

二、科学于非科学

所谓“求明”,即知其然。《新华字典》:“求:获得,得到。明:圣明,明智,明察。”老子云:“知常日明,见小日明”。何谓“常”?守常不变的永恒规律,即事物之本性,真谛。小者,其小无内是也,即“无”,道之本体。可以说,求明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质,明察事情的端倪。
所谓“求证”,即寻找证据或求得证实,从而使普罗大众知其所以然也。《新华字典》:“证:验证、证实。”“証,告也。”(《说文解字》)。此乃启蒙和普及的必经之路,因为无证难以服众。
“玄学求明”是说通过玄学之术,人们不但可以修身养性,提升精气神,而且还可以激发人的深层潜能(第六感官、打开天眼),与神秘的未知世界打交道,从而领悟事情的真谛,把握事物的本性。因为这些“术”是神人之间的通道和。倘若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思维能力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便可由“小知间间”升华至“大知闲闲”(《庄子·齐物论》)。看理由就能看得更深更远更准,重内而轻外,透过现象看本质。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kxxlw300z/lw26710.html上一论文:浅论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