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哲学视域中认同意蕴新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288 浏览:56742
论文导读: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三形态”思想中,与自然经济社会形态相联系的前现代社会体现的是“人的依赖关系”,与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相联系的现代社会体现的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于是就有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4}。由此可以说,在前现代时期个体性并不凸显,因而不存
摘 要:认同是关于“我是谁”的反思,主要与主体的所作所为对于自身需要满足所形成的“我具有什么作用”相联系。作为价值关系之纽结的个体必定与一定社会价值观念相联系,从中安置人生价值之“根”。个体在认同的两个环节中实现“自我延伸”,从而“确立和论证自身”,于是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的。人的尊严决定了认同中的自愿原则和利益原则。在个体认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共识。社会价值观念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时代特征是由认同转化共识的根据。“重叠共识”为多元社会价值观念中的个体认同转化为共识提供了两个方向相反的有益启迪。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是社会主体认同的意志表达。
关键词:认同;认同的两个环节;自愿原则和利益原则;重叠共识
作者简介:陈新汉,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44)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中,认同、共识和信仰是必须予以研究的三个主要范畴。什么是认同?认同与自我认同、角色认同或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以及自我认同危机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认同的两个环节与人生的自我塑造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在认同中指向自身的“自我延伸”能把个体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联结起来?认同中的自愿原则和利益原则以及认同在相互作用中通过形成“重叠共识”所体现的社会主体意志,对于研究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结合有什么样的启迪?本文试图对这些理由从哲学上作些深思。

一、认同是关于“我是谁”的反思

“‘认同’一词来自德文‘identital’,原指明之意”{1};认同的英文原词是“identity”,“identity最早是个哲学和逻辑理由(在哲学和逻辑里就译成‘同一性’)”,因此认同“通常译为同一性、统一性或身份”{2}。沙莲香转引了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把认同归之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主体同化、吸收其他人或事,以构建自身人格的过程”,然后进一步概括:认同概念“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从而是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3}。
在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三形态”思想中,与自然经济社会形态相联系的前现代社会体现的是“人的依赖关系”,与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相联系的现代社会体现的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于是就有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4}。由此可以说,在前现代时期个体性并不凸显,因而不存在现代社会这样对个体性的强调;当作为个体的人面对着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整体而加以经验时,他自身的特性就成为他自己必须要予以明白的一个理由,这就需要主体认同。因此在现代社会中,“‘identity’就像原罪一样,不论怎样反对它”{5},我们必须遭遇从而面对它。“‘个体’、‘自我’这些一般性的术语,也因此作为现代性的独特性来加以理解。”{6}在当今社会,认同(identity)及由此而产生的认同危机(crisis of identity)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词汇。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认同理由’是现代社会出现和发展的中心。”{7}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认同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使这个概念“既不明确,又不能不用”,但“有一个中心主题是彼此吻合的,这就是‘identity’的意思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它是自我意识的产物:我或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素质而使我不同于你,或我们不同于他们。”{8}“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9},在对自我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如果我执著探求我的认同,认真地询问‘我是谁’,那么,就只能在这里寻找答案:现代认同的起点就是内在自我的起点”{10}。从这个作用上说,认同就是自我认同。
广义地理解,“我是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主体的“我”关于作为客体的“我”的知识性意识,这种意识与“我是什么”相联系,以事实判断的形式体现出来;二是作为主体的“我”关于客体的“我”的价值性意识,这种意识与“我具有何种作用”相联系,以价值判断的形式体现出来。由此,广义地理解,认同作为对“我是谁”的反思,包括对“我是什么”的肯定性理解和对“我具有什么作用”的肯定性理解。对后一理由的反思决定了“我”是否需要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否需要在这个世界上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与对前一理由的反思相比较,对“我”的作用更大。因此狭义地理解,认同就主要与“我具有什么作用”的肯定性理解相联系{11}。可以说,认同或自我认同就是对作为人生价值的“我具有什么作用”的肯定性理解。
“我具有什么作用”与主体的所作所为对于主体自身需要的满足及其满足程度联系在一起,而这种满足及其满足程度必定与主体对其在所作所为中承担的角色或所具有的身份及对角色或身份所从属群体的态度联系在一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角色是社会关系的承载物,处在社会关系之中的个体总承担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某些角色对于处于特定时空的个体来说,有可能相互冲突;但在一般情况下,个体的主体性能够对所承担的多种角色进行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角色丛。可以“不夸张地说,每一种角色就有一种相对应的自我”{13},角色丛则体现出多重“相对应的自我”的“有机”集合,因此角色丛就是对于个体而言的实际上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我是谁”。“相对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每一种角色位置,我们都具有迥然不同的自我身份”,认同就是角色的认同或角色丛的认同,“某一特定的角色认同都代表个体的一个侧面,而所有角色认同的总和就构成了个体”{14}。
社会关系即是价值关系,现实主体必定哲学视域中的认同意蕴新深思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是与主体相联系的一切价值关系的纽结。体现着人生价值的价值意识即“我具有什么作用”必定扎根于社会关系中,从而角色认同在个体安身立命之“根”中就具有重要作用{15}。这个重要作用归根到底与角色认同中所内蕴的所属群体的价值观念认同联结在一起。这是因为“我具有什么作用”的人生价值意识需要在角论文导读:个过程,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环节,两者相互衔接并相互作用。兹分别作些分析。个体在实际上所存在着的“我是谁”与个体对“我是谁”的意识是不一样的,需要有一个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化。在这个转化或意识的过程中,个体形成了对于“我是谁”的理解,由此就构成了认同的第一个环节。这个“我是谁”的理解离不开“我”对于他人对“
色所内蕴的所属群体的价值观念即“个体发展的整体安全体系的关系中得到理解”,从而使“焦虑”的灵魂获得安顿{16}。因此,认同通过角色或身份认同,总与所属群体价值观念或特定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联结在一起。尽管“在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心理社会学中形成了多种相应”的关于认同理论,但“都强调作为社会建构自我的社会属性,并且都回避将自我视为独立于或前在于社会的观点”{17}。正是在这个作用上,“认同(identity)”哲学视域中的认同意蕴新深思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与“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等同。
由上概之,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都是一个意思,即就是关于“我是谁”的反思,因而在本质上都属于个体自我认识范畴。

二、认同中的内化和外化环节

一个完整的个体认同活动是一个过程,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环节,两者相互衔接并相互作用。兹分别作些分析。
个体在实际上所存在着的“我是谁”与个体对“我是谁”的意识是不一样的,需要有一个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化。在这个转化或意识的过程中,个体形成了对于“我是谁”的理解,由此就构成了认同的第一个环节。这个“我是谁”的理解离不开“我”对于他人对“我”理解的理解。柏克认为,“角色是一种行动,但这种行动的参照是他人的期望”{18}。米德说,“他自己的作为一个自我的经验是从其他人对他的动作中获得的”{19},即从和他处于同一社会群体的其他个体成员的特殊立场出发来经验他的自我本身。这个参照或经验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加入了个体对参照或经验的理解,从而就与主体的意向等联系在一起。于是,这个“他人的期望”或“从其他人对他的动作中获得”的经验作为对角色的理解,就成为个体“确立和论证自身”{20}的根据,从而就构成了个体关于“我是谁”意识的基础。
由于实际上“我是谁”中的“我”就是对“我是谁”予以理解的主体,因此实际上的“我是谁”的内容正内含着对于“我是谁”的理解,从而包含着“我”在理解“我是谁”时对“我是谁”所产生的意向。因此,没有对实际上的“我是谁”的理解,可以说就不存在实际上的“我是谁”,也就谈不上对实际上的“我是谁”的理解。这样的说法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确是在认同第一环节中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这是由于意识主体与意识对象的同一性所形成的意识内容自我缠绕和相互渗透,由此说明了认同中内化环节的复杂性。
个体用角色规范来指导自己在角色中的行为,于是就进入个体认同活动的另一个环节即外化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如柏克和米德所说,人们必定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使内在的指导行为的角色规范与外在的社会赋予角色规范相一致的目的;然而,另一方面,个体不是简单地按照社会所赋予个体的角色规范和被动地“从其他人对他的动作中获得的”经验来行为的。“一个意识到自己尊严的人,他不会被动地或屈辱地适应舆论和社会对他的角色要求,因为,我们深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的‘尺度’,生命作用的释义在现代社会已经个体化,这一耳熟能详的韦伯观点已紧密地建构于现代人的自我意识之中”{21}。
于是在内化环节中所具有的意向成分就在外化环节中进一步发育为应然。实然和应然是一对哲学范畴。实然总与现实性联系在一起;应然总与可能性相联系。人的生命之为生命,就在于是“实然”和“应然”的统一。人生作为实然虽然不是预成的,却是现实的,即总是与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应然总与可能性联系在一起,从人的愿望出发,对于人有利的可能性就成为“应当如此”的理想,即成为应然。“动物的一生只有实然,没有应然”,然而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既有实然,也有应然”,“人的能动性就在于创造条件,使存在于人生实然中的应然转化为实然。这就是人生的自我塑造”{22}。从这个作用上说,个体认同是与 “人生的自我塑造”联系在一起的,“我是谁”的意识在“人生的自我塑造”所形成的“个体发展的整体安全体系的关系中得到理解”。
在逻辑上,认同过程中两个环节的排列有前后之分:没有对于实际存在着的“我是谁”的意识,个体就不能以所意识到了的角色中的“我是谁”来规范行为,因此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前提;没有角色的行为,就不需要个体对于“我是谁”的意识,因此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归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认同过程中的两个环节相互衔接、彼此渗透,很难区分前后。第一个环节中关于实然的“我是谁”不仅在第一个环节中就表现了自我缠绕,而且更是在第二个环节的主体与他人的互动以及主体作为实然与应然统一的外化中形成;而第二个环节中个体与他人互动中对自己行动的修正,以及主体作为实然和应然统一的外化,又离不开第一个环节中对于实然的“我是谁”的意识。通过对于“我是谁”的认同过程,不仅是社会及其关系塑造了人的活动,而且也是人的活动创造了社会及其关系。柏克就此认为,“认同和社会结构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23}。人类创造历史的能动性正可以从“一枚硬币”展现其“两面”的辩证过程来予以理解。

三、在认同两个环节中“自我延伸”

认同的两个环节相互衔接、彼此渗透,从而使认同成为“一种趋向、一个过程”,“认同不是预先设定的,它是从对自身的行为、语言和每日实践与社会情境和环境相互关系的解释和归因中引发的自己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正是在认同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中,一方面“让社会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分享关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让个体成为某社团的一员”{24}。需要强调的是,这两个方面是同一个过程,没有先后之分,彼此不能分离。“个体在社会中通过与别人的差别确立和认证自身”{25}的同时,将群体或社会的信仰和情感等因素“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从而“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26},由此就实现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
正是在这个作用上,我们就可以理解认同“是一项‘自我的延伸’,这是认同核心”{27}。之所以强调这是“认同核心”,是因为个体离不开群体,群论文导读:宿感。“我具有什么作用”的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否则必定要形成自我认同危机。于是自我向所属群体或社会的延伸,就构成了“确立和认证自身”中“认同的重要方向和内在要素”{29}。哲学视域中的认同意蕴新深思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哲学视域中的认同意蕴新深思相关论文由{#GetFullD
体是个体的普遍存在方式,离群索居式的“鲁宾逊一类的故事”,“仅仅表示对过度文明的反动”{28}。一方面“个人的自我目的不可能独自实现,而必须在与他人追求共同的理想中才能实现。这些与他人共同追求的理想便也成为与自我不可分割的、构成自我本身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的互动”,使个体置于“整体安全体系的关系”之中,从而使之具有安身立命之“根”的归宿感。“我具有什么作用”的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否则必定要形成自我认同危机。于是自我向所属群体或社会的延伸,就构成了“确立和认证自身”中“认同的重要方向和内在要素”{29}。哲学视域中的认同意蕴新深思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哲学视域中的认同意蕴新深思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哲学视域中的认同意蕴新深思相关论文由{#GetFullDomain}收集,如需论文.哲学视域中的认同意蕴新深思相关论文由{#GetFullDomain}收集,如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