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科学地处理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若干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583 浏览:158309
论文导读:教学实施中就觉得困难重重,于是,他们提出应颁布不同等级的各种标准,以适用于不同地区的语文教育。也有教师认为有的语文教材依托的教育资源起点太高,相当多的地区无法操作。诚然,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现实性理由。但是,我认为要处理这个冲突,关键需要有个定位的理由。我们首先要明确正确教学的方向,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施行可
作为二十多年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的我,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觉得又一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虽积极地尝试着,实践着,探究着,但在实际操作中,总还会遇到一些典型的、具体的理由,现将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理由提出来,与广大同仁一起探讨。

一、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冲突

《语文课程标准》是承载量较重的理想物,其起点高、标准高、理念新。因而,部分老师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就觉得困难重重,于是,他们提出应颁布不同等级的各种标准,以适用于不同地区的语文教育。也有教师认为有的语文教材依托的教育资源起点太高,相当多的地区无法操作。
诚然,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现实性理由。但是,我认为要处理这个冲突,关键需要有个定位的理由。我们首先要明确正确教学的方向,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施行可行的教学策略。我们的学生基础差,见识窄,起点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现实的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得低一点,或者再低一点,设计适合自己学生,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方案,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策略,我们稳步前行着,逐步提高着,在循序渐进中,总有抵达理想的那一天。而当前阶段的课标是指导性的、方向性的,是我们教学的导航。因为只有方向对了,即使路再坎坷,再崎岖,也是走不错走不歪的,我们坚信!

二、课堂上师生关系难定位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既符合教育的规律,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深刻反思之后的必定选择。然而一些教师在转换角色时矫枉过正,由以前的“教师至上”变成了“学生至上”。他们理解所谓“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就是无原则完全放开课堂。于是乎,课堂由“一言堂”一下变为了“大放羊”,教师成了旁观者,成了陪客,甚至出现了错误的结论,教师也不过问,或者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因为在他们认为课堂是允许发散思维的,这样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也乱了。
其实这是对课堂上师生关系定位的一种误解。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关系平等,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除此之外,其他各方面严格作用上说都不是完全对等的。因为课堂上师生的职责、任务是不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要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课堂上师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卸下自己的职责而失去其主导性。教师是课堂的倾听者,也是“平等中的首席”,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推动者,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不能一讲尊重,一讲师生平等,一讲把课堂交给学生,就任由学生决定一切,就一盘散沙,放任自流。事实上,完全缺乏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课堂是不可思议。
因此,在处理这一冲突中,教师应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我们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发现者,是与学生平等的思想交流者。我们老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个体,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这一切的实现,课堂上,教师主导地位是绝对的!

三、积累、感悟与分析、训练相剥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的积累,素养的培养,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回避了分析、训练这些话题。这就导致我们有些课堂全面淡化了分析、训练这些环节。教师们忘记了初中生语言积累薄,阅读经验少、生活阅历浅的现实,只要求学生读(背),而少讲或不讲,即使那些经典的字、词、句、段也不做任何点拨,甚至连基本的字词教学都放弃,就这样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品”,凭空地去“悟”,大多数学生都反映下课后没有收获,大多教师也觉得满心茫然,留下了一个个与其说是学生自由自主发展的空间,科学地处理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若干理由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倒不如说是甩给学生一个个更大更重的包袱,岂不是既“罔”又“殆”呢?这无疑是与新课改的初衷相违背的。
经过了许多波折后提出重视“积累”与“感悟”,虽然是一个科学方向,是值得我们珍惜的。但是,回避“分析”和“训练”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和极右都是严重缺失的。
我们的课堂应该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将积累、感悟与分析、训练有机整合,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适度地点拨、分析、指导。各种语文能力的养成,语文素养的培养,都是日积月累训练的结果,训练不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更是需要天天练,堂堂练, “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该“分析”时要大胆去分析,该“训练”时要坚决去训练。

四、缺乏针对性的发散思维与多元结果

阅读教学中提倡发散思维与多元结果,强调学生的自由理解,强调对其独特性、差异性的尊重,这确实对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创造力是尤其重要。然而课堂上也相伴出现了一些引人寻味的现象:不知何时起,“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诸如此类的鼓励性的语言回荡于我们的课堂。乍一听,好温馨,终于打破了“师道尊严”的旧模式。但久而久之,我们也慢慢地发现,此类语言似乎成了教师们的“口头禅”,不管学生答得是否有道理,甚至不管对与错,当学生答完后,教师总要说上一句“你真聪明!”甚至鼓动全班学生同呼一句“你真棒”。岂不知,在不知不觉中,这种对学生的“欣赏”成了形式主义的“作秀”。这样的表扬对于我们的教学还有作用吗?
何况有些语言材料,主旨集中、单一,信息明确、具体,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理解起来没有多元性,没有什么发散性,就没必要引导学生去挖掘那些“多元因素”。
例如,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虽然我们极力的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去看待事物,认识事物,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然而讨论到本文的论点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这儿,没有发散性,没有多元化。具体到论证策略的探讨,虽然某些局部具有多元性,但是不具有发散性,并且是应该绝对明确,规范的,比方说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和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来论证论点的。具体到论证顺序那也是一是一,二是二的,不能模棱俩可,似是而非,知识点的传递务必是准确无误科学到位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导读: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教学任务就是目标”,一节课应该完成“我定下的目标”,完成“我预设的任务”,这样才放心。如果任务没完成,就觉得目标没达到,就觉得是一节失败的课。于是在课堂中,有的教师怕时间不够,不论讨论场合多么热闹、体验过程多么生动,都强制学生从“过程”中走出来,直奔预设“目的”。这样,“过程”就搁浅在“任务
中,教师切忌在那儿为发散而发散,为鼓励而鼓励,为欣赏而欣赏,总觉得不发散思维心理疙疙瘩瘩,别别扭扭。我们要谨记,从一定作用上说,思维的发散其实是手段,是途径,而不是目的。我们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发散思维,有目的性的追求多元结果,我们也要适当地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理由。

五、僵化的“目标”压抑着“过程”的精彩

“过程”与“目标”的关系理由,一直困扰着处于课改中的教师,许多人总认为“我备好的课、确定下的科学地处理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若干理由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教学任务就是目标”,一节课应该完成“我定下的目标”,完成“我预设的任务”,这样才放心。如果任务没完成,就觉得目标没达到,就觉得是一节失败的课。于是在课堂中,有的教师怕时间不够,不论讨论场合多么热闹、体验过程多么生动,都强制学生从“过程”中走出来,直奔预设“目的”。这样,“过程”就搁浅在“任务”面前,很煞风景啊!
其实,过程本身就是目标,而且是长远的目标,甚至是最重要的目标。缺乏过程就缺乏了体验,缺乏了实践,这样知识与技能就难以内化,就削弱了创造力培育的前提。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开放的,开放的过程必定要有开放性的目标观,这样才是真正的课程观念的更新。我们不能以对待自然科学学科的态度、研究策略去对待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当然要有目标,只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目标不能过于单一刻板、过于集中明确,不能控得过死,它应该存在于具体与模糊、明显与隐匿的交融互动之中。有些目标表面看来没有马上达到,但通过学生的多方位体验,已深入其内心,对其思维方式的改善、情感的养育、知识领域的填充有很大收益,这就不是狭隘明确的预设目标所能涵盖得了的。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变革必定是一种扬弃,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为“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两千年来的汉语学习规律和百余年来的现代语文教育实践不能完全被割离,课改只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终究是为我所用。民族文化的渊源在这里。汉语文终究是汉语文。汉语文是诗,汉语文是歌,汉语文是梦,汉语文是爱,汉语文是滋养我们心灵的鸡汤,只有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理由,特别是辩证地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关系,才会让语文这首诗韵味久远,才会让语文这首歌高亢嘹亮,才会让语文这个梦插上翅膀,才会让语文这份爱普洒心田,才会让语文这杯心灵的鸡汤滋养我们的民族,才会让新课程改革朝健康发展的新高度推进。